阅读历史 |

第233章(1 / 2)

加入书签

“太费时间,而且前辈们的水平整体不高,投入未必会有回报。”他语气恭顺,说出来的话却很不客气,“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立海,就是因为这里胜者为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最优秀的队伍,而不在人事纠葛上浪费时间精力?我们做到了。”他顿了顿,投向她的目光几乎带了一丝钦佩与认同,“我看过你写的网球部稿子,想必你也知道,竞技体育从来不是乐园。”

这就是稿件标题的来历。稿子最终选择聚焦这七名年轻队员的经历,将他们从周边地区升入立海打球的过程,描绘为“从未抵达乐园”的旅途,试图展现高中排球的选拔机制和内部的问题。这场队内纷争只是稿件的背景,而不是核心。她在写作时,也尽可能采取中立的方式,以北原的叙述为主,兼及其他队员的观点。成王败寇,在这座学校,的确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bbs上的发帖人自称是已经退隐的排球部队员。他认为,夹在经验丰富的三年级和来势汹汹的一年级之间,当时的二年级更像是招生制度改革的牺牲品,然而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应当自我牺牲。就连撰稿者也站在年轻队员一边,突出他们的光鲜履历和全国十六强的荣誉,把前辈的努力一笔勾销。“时间过得很快,那时候我们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二年级’,现在已经是要离开学校的毕业生了。我不能忍受自己的辛苦付出就这样被一笔勾销。北原学弟,或者说北原部长,你不觉得自己这样做太残忍了吗?”

发帖人还说,当初一二年级的对战不是公平的。北原虽然没有下场,却从中作梗,离间了二年级攻手和二传之间的关系。他告诉二年级的二传,就算二年级获胜,队长也一定会留自己做二传,“你的实力不足,横竖是坐冷板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尽全力?”类似的话戳中了对方的痛点,在终场比赛上,一年级配合绝佳,二年级则多有失误,很难说北原的活动没有起作用。

海原祭刚结束,期中考又没开始,大家闲得无聊,这个帖子便引起轩然大波。起初议论针对北原,随着黯然离场的老队员们陆续回帖,舆论热点逐渐转移到他们身上。这所学校有太多“高不成低不就的二年级”,他们支撑着运动社团的规模,却永远没有上场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回复开始讲述自己阅读稿件时如何联想自身、心中“不是滋味”,觉得二年级的独断专行虽然有失体面,但也情有可原,并且质疑,宣传部究竟站在什么立场上推出了这篇稿子?给北原等年轻队员唱赞歌吗?

隔过好几页,发帖人又说:“我不知道宣传部的同学从哪里获取了这些信息。至少我和我认识的人都没有收到她们的采访申请。如果她们采访了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不一样的视角,知道北原在比赛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不是说新闻专业主义吗?不是说信源要多方比对吗?偏听偏信,哪里专业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早川几乎要拿不住手机。森永在电话那端问她:“你真的没有采访那些退部的主将吗?你在想什么啊?”

“我发了约访函的,只不过是和北原聊完之后才发的。那时候距离定好的交稿日只有十天。”她把页面往下滑、往下滑,看着后面茫茫无尽的跟帖,“他们一直没有回复。我觉得这也不是很重要,就没再跟进了。是我的失职。”

现在说这些都没有意义了。后果已经酿成,甚至进一步发酵。有人把去年的网球部稿子和今年的排球部稿子放在一起比较,同一个主笔,写网球部失败,就说“胜者为王”是残忍的;写排球部换届,反而认同那套逻辑了——

“自己做了宣传部副部长,变成‘胜者’了呗,原先的话,发发牢骚罢了,哪能一直挂在嘴边呀……”

“什么人文关怀,依我看不过是向网球部献媚罢了。墙倒众人推,网球部那会儿多惨啊。她这么一写,人家肯定愿意接受她的采访啊。这还不引为知己,分分钟的事情啊。”

“有没有私心还真挺难说的。她不就是那会儿和幸村走得特别近吗?一起上课,一起去东京比赛,之前有个帖还说他们手牵手了呢。”

“结果后来却跟仁王在一起了……”

“典型的一只脚踏两条船,能耐啊,也不知道仁王是怎么想的……”

“这帖子挺怪的,一开始是针对北原,后面全是冲着你来的。”森永薄薄的声音像刀片,轻轻割过来,把她的注意力和手机屏幕分开了,“我最近在调查小林的事情,他的确和商家存在私下交易,昧了多少钱还不好说,他任部长这半年的账务最好都查一查。要是证据确凿,宫崎都未必能保他。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楼主那条回复,什么新闻专业主义,什么信源多方对比,估计和他脱不了关系。”

“会是宫崎指示的吗?”早川没过脑子,问道。

“你以为骂宣传部,宫崎坐得住啊?家丑不外扬,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他才不会干。”森永微妙地停住,“大概率是小林的个人行为吧,这很正常,毕竟你向他发难之前也没告诉我。”

早川没回答。她知道森永对这件事情一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