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250节(1 / 2)

加入书签

不进货。

不卖瓜子又死不了人。

这毕竟只是一种零食而已,吃得到当然好,吃不到很多时候也无所谓。

它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米面这些东西。

当然,最重要的是,阮美香单打独斗搞出那么大的家业来,她的商业眼光是肯定不容置疑的。

只看她富裕了之后还不忘建造福利院、做各种慈善,就知道她也是很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这样的人,不可能想不到外资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后对本土企业造成的冲击。

而预料到了之后,她也不可能坐视不理。

李小明跟阮美香谈的很顺利,就是阮美香没有坐视不理的证据之一。

施向南知道的时候很开心。

因为她在那之前,已经预料到了阮美香那边的想法。

就是因为提前猜到了,所以才会答应让李小明去跟阮美香谈,谈好了她就愿意合作。

事实也果然跟她预料到的没有差别。

虽然几个人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都比较忙,没有怎么见过面,但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就跟有一根无形的丝线把几人紧紧地绑在一起。

而那条线的名字或许就叫做爱国心。

这种在精神上遇到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愉悦感,是无法替代的。

答应了合作后,李小明果然也按照合同上说的,把西施食品厂的货品摆放在了超市里同类型最显眼的位置。

销量当然也是最好的。

这大半年的时间,明星超市快速铺点,几乎把甘省所有的市区、县城、以及经济相对繁荣一点的乡镇全都开上了一定数量的明星超市。

然后这些所有的店里都在卖西施食品厂的瓜子和花生。

而且还是给它打着免费的广告卖的那种。

加在一起每天的销量非常可观。

跟去年没有签合同之前相比……销量大概是翻了一倍的。

这还是建立在明星超市没有进军省会、没有出省的基础上。

可想而知它要是在省城里开上个十几家、开到外省去,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了。

阮美香那里拿的货本来也很少在本身售卖,所以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跟明星超市的合同对她限制不大,对她那边的销量限制也约等于没有。

于是这就相当于,西施食品厂跟明星超市签了合作合同后,销量在原有的稳定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分之一。

有一说一,现在的西施食品厂已经是最大生产量了。

想要再有所提升的话恐怕就又要搞开业第一年的年底那种三班倒的状态了。

施向南不想这么做。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再开分厂。

因为西施食品厂就只有那么大,现在所有的厂房都已经最大限度的投入使用,还是找了专业的室内设计师帮忙参考计算,给计算出了最合理的机器摆放方式。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再也不可能挤出更多空间来让施向南买更多大型设备了。

没有更多大型设备,她原有设备的日产量上限在那里摆着。

她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更多空间来摆放更多的机器设备投入使用。

有一个方法势在必行。

而这个方法,又跟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获得圆满成功之后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不谋而合。

就比如说现在吧。

西施食品厂在全市范围内承包土地合作,连公家的农场都合作了两个来进行实验。

开始发种子和化肥的时候只是觉得那段时间食品厂的支出很大。

但到了收获的时候,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以前是原材料限制了西施食品厂每天的日产量。

现在原材料供应充足了之后,发现是机器设备限制了西施食品厂的日产量。

而瓜子和花生还在源源不断地往上收。

已经成熟了不可能让它们烂在地里。

那就真的是一整年的时间、人力成本都耗费在里面,白白贴钱了。

不立刻收上来,下一场大雨就可能收不上来了。

收上来也要有地方放啊。

那么多的瓜子和花生。

因为原料充足后,明星超市那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阮美香那边的需求量也是在稳步上升。

食品厂自然要鼓足了劲儿一心一意搞生产加工。

可是机器设备的上限在那里摆着。

到达了最高顶峰后,不买入新的设备,再想提高日产量,那就只能是安排三班倒或者是四班倒,让厂里的机器设备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了。

先不说这样机器设备损耗过大会不会出什么大小毛病,施向南也不想搞得这么累。

这传出去都成什么啦?!

因此她第一反应是买入更多设备。

正好,那时候地里的瓜子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