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95节(1 / 2)

加入书签

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主要是散装的不仅不好长时间保存,而且也不好携带。

原来西施食品厂的散装货,是普通老百姓们乐于接受的。

而精包装一出,就把有钱人也给囊括进来了。

想省钱的普通老百姓们还是可以继续买他们的散装瓜子花生,而不差钱、需要上档次的东西来表明地位的人则可以买精包装的瓜子花生。

两大阶层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这个精包装一出,根据阮美香那边的反馈,是说南方的市场一下就打开了。

那边的人对于西施食品厂的袋装瓜子接受度很高。

这一部分的功劳要得益于李唐风找那个合作过好几次的学设计的大学生。

食品厂要走精包装的高端路线,食品厂这边出钱,那个大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给设计了一款包装。

上头用又粗又大的宋体字写明了煮香瓜子,健康卫生。

精准对应客户群体的需求。

在甘省这边好像还显不太出来,拿到南方去就立刻出现了效果。

那边经济发展迅速,有钱人多的同时,很多有钱人都没有什么底蕴,说句有点夸张的话,属于一夜暴富起来的。

这样的人,他们最注重的时候是什么?

面子。

买什么吃的喝的都要有档次。

这是排在第一位的,连口味都要往后挪一挪。

他们原来都是穷苦人,突然富起来了,但原来的很多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

比如嗑瓜子这样接地气、又没有什么坏处的爱好。

可是南方的炒货瓜子吃起来脏手脏嘴巴,老板们就不太喜欢吃。

西施食品厂的精品包装瓜子,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买来吃着上档次、有面子,而且还不脏手,可以放开了吃。

至于价格?

便宜!

老板们接受的多了。

南方的许多普通人就跟追星效应一样,最引人注意的明星们都在吃这个,那我们也要吃一吃。

一袋瓜子也就一块多钱嘛,也不贵!

买点来尝尝。

就是这样,西施食品厂的生意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了。

都没有到年终,又是一年十一月,缴税后没多久。

去年上门的那位领导,再一次找到了施向南。

这一次可不光是她一个人来的,跟着的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的、不是领导秘书的人。

看着三十岁上下。

施向南一进办公室,黄领导就给介绍说了。

这个三十岁上下的男的姓雷,是从市里来的。

专门想了解一下西施食品厂跟乡村合作承包土地种植他们食品厂需要的农作物的事情。

因为这个事情是施向南本来就在留意的。

她叫钟静整理数据的时候都会多整理出一份来。

就是为了这个时候用。

站着跟两个人点头示意之后,她就把公文包里的数据拿了出来。

这里不止有今年第一次跟农户合作的所有数据。

合作的农户人数、土地面积、食品厂对于承包土地种植的前期大致投资数目、以及丰收后的收获。

当然,也有领导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就是农户们合作一次,一个季度挣到了多少钱。

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是付钱的一方,没有人能比她更拿得出来这个数据。

就是农户们,也只能跟自己家周围的人打听打听对方这一回给西施食品厂种地挣了多少,不可能知道所有农户挣到的钱。

但西施食品厂是拿得出这个数据的。

这也是领导们最关心的事情。

施向南也很清楚这一点。

果然她简单说了一下,办公室里坐着听得两个人听得眼睛越来越亮。

原本农村里的人家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种粮食,收入也就五百块钱左右。

可这一季,满打满算也就半年时间,就有上千块的收入了。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

种地种得好、收成在食品厂规定的基础上更高的,食品厂也是按照合同定好的价格全部收购的,有多少收多少。

而食品厂给规定的最低数目,是施家洼的三太爷开了会以后,由施家洼的全部村民、以及镇上给出的往年的一些数据支持后,确定下来的数字。

不夸张地说,已经是施向南能给出的最低的数字。

只要按照时节把食品厂分发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再把食品厂给发的肥料随大流地一起上了。

就不可能交不出来这个食品厂规定的最低数目。

这样的情况下,稍微用心一点种地的,收获的时候论斤两称,多多少少都会多一点。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食品厂给合作的农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