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74节(1 / 2)

加入书签

所以这顿饭大家都吃的很高兴。

施开阳作为请客的主家,到底没有能逃得过去,被人拉着喝了两瓶啤酒。

没有喝白酒是因为下午要干活。

开席前施向南就说了,不是舍不得酒钱。

今儿下午收瓜子是大事也是正经事,不能耽误、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大家喝高兴了万一喝多了白酒,容易上头,喝醉了下午就真的要耽误事儿了。

真想喝的可以晚上干完活儿了来家里再喝一顿。

在做的大多都是叔叔婶婶还有爷爷奶奶们,多吃一顿饭她肯定舍得。

话已经说的很漂亮了。

再加上施家洼就没有胡搅蛮缠不讲理的人,大家都很理解地点了头。

还互相监督着,啤酒也不能没底,往死里喝。

都是酒,再加上每个人的酒量深浅不一样,真要往死里喝,啤酒也照样能喝醉。

而这样互相监督的好处是,村里人几乎全都在这里了。

哪怕这家跟你不熟,那桌也总有熟悉的。

熟人之间肯定知道彼此的酒量,大家互相看着互相提醒,谁也不会喝多了。

该说不说的,村里人这一年来心里都有数得很。

施向南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头修路,通了车。

然后就是给家里盖房子,但自家盖新房子的同时她也没忘了乡里乡亲,叫给自家盖房子的施工队把村子里有了些年头的老房子都检修了一遍。

不管是墙裂缝了、还是房顶漏雨的,都给帮忙收拾好了。

吃住、工钱都是施向南掏的,没有教村里人掏一分钱、花一个白馍馍。

而且她要找农户合作,叫他们这些农村人多挣钱,也是第一个想到施家洼,早早就回来跟村里人透露了。

也没有强迫任何人,早说了是自愿,不强迫。

不想种的也可以不种。

话说的漂亮,事情做的也是一样漂亮。

就说这个盖房子的事儿吧,动工的时候,村里明白事儿的人们羡慕和安心是一半一半的。

羡慕不用多说。

至于安心……

听说施向南去年就已经在县城里头买了大房子了。

唐青娥施开阳他们都去城里住过。

住得下。

城里头食品厂开的那么好,那么挣钱,他们家要想全家一起搬到县城里头去,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自古以来,就是人往高处走。

就假设一下他们是施开阳家里人,能挣了大钱还在小山村里头住着,不去城里住好房子吗?

娃娃上学跟在村里头都不一样的啊!

哪怕是为了娃娃,大家也都忍不住的。

施向南一家真的搬走了的话,那以后回不回来、一年回来几次、会不会再搞修路这样的造福乡里的事情,那可就难说了。

可是今年路修通了没多久,施开阳家里就开始盖房子了。

那就是说,施向南一家子从没有想过真正的搬出去、不再回土生土长的村子里来了。

这是不忘本、念旧情的人啊!

村里头脑灵活的人一想到这个就觉得踏实得很。

人都是会变的。

古往今来,穷人乍富变成啥样的都有。

可是不忘本、念旧情、有良心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更加让人心生好感。

尤其是施家洼本村的人。

对于施向南一家这样的做法,想透了这些之后,更是安心多过了羡慕。

酒足饭饱,连娃娃们都第一次喝汽水喝了个痛快。

一群人也不怕热,一窝蜂地往地里跑。

村子附近有不少地都被村民们种上了葵花籽……

不,不止,还有以前家家户户习惯性围着自家房屋种葵花籽的,那时候是为了自家有零嘴吃。

这时候种了有钱拿,那就更要种、多多地种了。

早一些时候回来能看到满眼都是金灿灿的向日葵,整个村子都被掩映在绿意葱葱和黄金灿烂之间,诗意而又美丽。

现在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很多已经成熟的向日葵的花瓣都脱的差不多、要么就是不是原来那种娇嫩的颜色了。

只剩下一个大大的黑灰色的盘子最显眼。

凑近了仔细一看,每一盘上头都是密密麻麻的葵花籽。

饱满诱人。

大家都很高兴。

“这回种葵花籽咱们时时刻刻看着的,没有叫它缺水、也及时追肥了,长得都很好,老人们看了也说是丰收年哪!”

施向南正在看的这家人在旁边喜滋滋地说道。

施向南点了点头。

他倒是也没有说大话,葵花籽长成这样,的确可以说是丰收了。

“还有一些还没熟是吧?”

施向南问了一句,周围人争先恐后地抢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