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49节(1 / 2)

加入书签

直接让一些原本住得稍微有些偏僻还不知道的人也全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

很快的,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的从施家洼到三岔口,甚至住在三岔口到羊滩镇上的人家也都知道了。

施向南舅舅家的村子里当然也知道。

他们村名叫杨树坪,因为村子里有三棵大杨树得名。

当然,这个村子姓杨的也多。

杨树坪的人听说要从他们村开始修路之后简直高兴疯了。

施向南的两个舅舅直接跑到施家洼来。

一进村子遇到施家洼的人,人家就对他们兄弟俩说:“哟,张二娃三娃来啦!是不是知道你姐夫家有肉吃啊?!”

“二娃三娃这是来打听修路的事情的吧?也不用打听啦,我可是当面听见人家那个孙老板说的,看了黄历,后天早上八点钟开始动工!”

张二娃和三娃更高兴了。

不管是跟他们寒暄的、还是打趣开玩笑的,两人都是笑容满面地跟对方说闲话。

一路说到他们姐姐姐夫家里。

离得老远就能听见院子里的动静。

因为施家洼的人也高兴啊,闲着没事干的人就都跑到施开阳家打听情况呢。

问问什么时候动工、什么时候能修到施家洼、啥时候能通到三岔路口、甚至是需不需要村里人花钱或者是做点什么啦……

村民们有问不完的问题。

施向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宣传一下她这儿需要人承包土地给食品厂种瓜子的事儿。

伴随着从杨树坪到三岔口即将修公路通车这个重大好消息,施向南这一消息也跟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开了。

承包种葵花籽!种花生!

食品厂包种子和肥料,大家只需要种出来,别的全都不用管。

熟了之后自家收好给食品厂送去、或者是食品厂安排车来收都行。

要是送去还能多赚点路费。

几乎每一家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想——能多赚点路费干嘛不多赚点哪?

他们这些地里刨食儿的庄稼汉挣点钱多不容易。

再说大路修好了,大家也可以借车,不管是牛车还是自行车啥的,有个车送货多方便。

到三叉路口还能坐客车。

施向南不管这个。

她负责把这个消息跟修路的消息一起传出去,最好能传的整个羊滩镇都知道。

给她种瓜子的人越多越好。

回头统计的数量如果还是跟一年需要的瓜子数量相差较大的话,她就要想办法去农场谈合作了。

只是据施向南这段时间打听来的消息,他们云山县范围内的六个农场基本全是国有的。

她一个私人食品厂,想去跟国有的农场谈合作,基本是异想天开。

因为国有企业为什么年年亏损?

全国范围内,每一年都有大量国营厂倒闭、导致一大批人下岗?

就是因为国营厂的经营有问题。

而厂子里的工人们进去了都端着铁饭碗,干不干活、好不好好干,都不影响他们每个月领工资。

一些工人消极怠工、迟到早退就不用说了,很多国营厂的岗位……

施向南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说是外国人到广市那边一个大型国营厂参观,看到三个人在修补墙上的一个指头大小的洞。

就这么点小事,要动用三个工人。

一个补洞,一个在下面扶着他,还有一个站在下头指挥补洞的人、告诉他洞在哪里。

还有一个来参观的国际友人看见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拿着大扫帚在清扫一尘不染的地面。

问了才知道,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那棵树下的落叶,别的啥也不用干。

可就算是这样,也不会有任何人说要开除这些工人。

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很多工厂都是这种状态。

所以才会需要国家财政上拨款下来给工人们发工资,直到财政上发不出钱了,工厂倒闭、职工下岗。

这件事才算是解决了。

这里头有个什么问题呢?

工人们为什么不好好干活?

因为不好好干也是那么多工资啊!好好干也是那么多。

干得太卖力的还会被所谓的“聪明人”嘲笑是脑子不会转弯的二傻子。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会太卖力?

大家一起磨洋工,工作怎么可能有效率?

施向南一想到要跟这样的国有农场打交道就觉得头大。

她还是想能避免就避免的。

除了打听农场之外,施向南还搞清楚了葵花籽的亩产量。

她种的全是食用花籽,在他们这一块大概的亩产量在两百斤左右,产量不高。

花生产量高一点,追肥及时的情况下,能有八百到一千斤。

这个对比,谁听了不感叹一句种葵花籽不容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