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的。
学生们对于委员会的到来自然各位欢迎,还表演了大合唱什么的,场面又尬又暖心。
最后周瑞还走进了一些避难所里。
很难想象,一年过去了,仍然有大量人长期居住在避难所。
他们大多都是房屋被海啸摧毁,自身的积蓄和亲族人脉又足以摆脱救济,只能日复一日的在这耗着。
偶尔有零工需求,会外出干活,干完还得回来,比如前几天为委员会做饭的厨师团队。
琉球当地会管着这里,不至于饿死,但长期以往,这些人会逐渐从主流社会脱离,不少人已经彻底丧失了劳动技能。
毕竟一些人海啸前的工作场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恢复的可能性。
周瑞分发了一些物资,并且事后还和尚智聊起了此事。
“长期的救济,会让人彻底失去重返社会的可能,你们要早早重视,等以后恢复正常了,这些人会成为不安定因素。”
尚智点点头,但这个工作真的很有难度。
但凡能找到机会的,都自己出去了,这里剩下的全是老大难。
全家剩一人的、拖家带口的、身无分文的、或者干脆就是躺平了的。
周瑞看出了他的为难,出了一个主意:
“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光靠发东西甚至发钱,是激活不了这些无家可归者的,要让他们重新回到劳动工作中才行,你可以试试以工代赈、联产集体制,都是华夏老祖宗的智慧,搭配着来。”
“比如雇佣他们清理低难度的废墟,哪怕效率很差,也比一天躺着伸手强,基础保障逐渐替换为雇佣报酬,调动他们参与劳动。”
“有积极性的,可以成立‘小队’,把青壮年男性编在一起,承担一些集体性劳动,比如分发物资、打扫街道、夜间巡逻、货物运输等,也为未来重回社会积累经验。”
尚智若有所思
三天的民生考察,周瑞去了很多地方,随行的委员会人员也会认真记录琉球的情况。
每出现在一处地方,就能引起疯狂的欢迎。
还是那句话。
他没有打算当琉球的救世主,但当地许许多多人却都是这么想的。
有人见到他,就是“土下座”开场,有人以他的事迹写了民谣,当面唱给他听。
还有人希望为周瑞立碑,不过这个被他一口回绝。
“立像”还能理解,“立碑”是什么鬼?
这些人有时候热情的让他感觉到尴尬
当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兴亡,并且这个地区还在自己主流社会以外时。
他想要听小曲,女子高中生乐队连夜就得排练。
他想要吃红烧肉,琉球当地漫山遍野的给他找猪。
这是一种“土皇帝”的感觉。
周瑞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这种想法迷惑,也一直监督着委员会其他人。
琉球是国家大计,是收复华夏文化圈的第一步,不是让他做土皇帝的地方。
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真心归附,才是这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让他在这爽个够
日后“委员会”对琉球的长期影响中,也要把这个准绳强调一下。
被灌注希望的感觉
民生考察效果不错,帮助委员会了解了当地许多真实信息,也让琉球人对这位“周教主”更加喜爱。
唯一算是坏消息的,就是“琉球人围攻中国考察团驻地”的新闻,果然出现在了部分西方媒体上。
这些媒体明明早就将琉球遗忘,甚至琉球人最需要信息渠道,向外界求助的时候都装聋作哑,此时却又齐齐被激活,突然关心起了琉球人被中国人欺负这件事情。
可能是现场那些闹事者都是社会分子,他们怕实在激不起同仇敌忾的心,就只放了几张捕风捉影的照片。
不过补了一些周瑞考察民生时被拍的照片,说琉球人亦步亦趋如跟班,阴阳怪气了几句,某大国将魔爪伸入了琉球。
不过很可惜,舆论的走向没有朝着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反而刚出来就跑歪了。
大家的兴趣点,集中在了一直陪同着的新源结衣。
“这真是为国争光啊嘴都抽肿了么?”
“膝盖都青了,琉球的床垫这么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