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4章(1 / 2)

加入书签

“不用啦,我买了一本,有几个问题,回头还得向您请教。”

她果然当晚就给他发了邮件。一二三四,分点列好,从创作手法谈到时代语境,看得出认真思考过,不是玩闹。他读书时也是文艺青年,庖丁解牛的好手,多年忙于教学,这方面刀已经钝了。双手覆上键盘,打完一页回复,额角竟出了密密的汗。

信的结尾,他说欢迎她有问题随时咨询。往后这样的交流日渐频繁。她起先还拘谨,顶格写荒木老师,换行空格写您好,上次读了您的回复,大受启发,绕几个弯子,才进入正题。最近读了什么书,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想听听您的意见。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仿佛没把他当老师,只是把他当成有经验的年长朋友——的确他也没有教过她。慢慢地便放开了,偶尔还会反过来,给他推荐自己最近看的书和影视剧。他回信里的疏漏,也会被她不客气地抓住。

日子又渐渐忙碌起来。然而这忙碌和刚教学时不太一样,紧密的时间表下是严整的秩序,踏实的心。学校里有了新的教学任务,社团工作也走上正轨,因为心里愧疚,他始终不能和社团里学生太亲近,于是那群演话剧的学生会小孩便来分他的心,偶尔来办公室和他聊天,来了就不知道走。早川则不定时给他发邮件。

他看过她给《俄狄浦斯王》写的剧评,是从尼采《悲剧的诞生》一路过来的,虽然不是正经的学术研究,但也很有意思。推荐给认识的中学生艺术杂志,改过几回,终于等来了发表。书稿寄到他办公室,早川过来拿,他问她,以后想过读文学吗?总感觉你很喜欢。早川一怔,摇摇头,没想过。他只当这个年纪的小孩不会规划未来,却听她说,我打算学医,有可能的话,会冲刺一下东大理三。

“而且把爱好当工作,反而会不快乐吧?”她脸上带着笑,仿佛在笑他,“我才不做这种事。”

明丽的表情找不出半分委屈,倒显得他的打量颇为冒昧:“为了你的爱好,你也付出了蛮多时间和精力的。”

“爱好嘛,哪里会计较那么多。说到底,做这些事情,还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自己骗自己的。”她撩了撩头发,把手中卷成筒状的校报交给他,“今天是来给您送这个的。特稿专栏有我们的年末重磅报道和年终总结,您看怎么样?”

他说,我看过了。昨天给高一学生监考,讲台上正好放了一份。写得很漂亮。

“那当然了。”她也不推辞一下,“这篇毕竟是我主笔的。”

阳光从窗外落进来,将她的脸庞照得透亮,亮得能看见瞳孔里睫毛的倒影。他瞥见她眼睛下方淡淡的青灰,很想劝她悠着点,别熬夜。然而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

他不想往她脸上泼冷水,这是其一;她自己未必不知道,这是其二;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点精神上的交流来往没什么,一旦扯到起居休息,落入日常生活层面,气氛就免不了有些旖旎暧昧。他读的是艺术院校,不是没听说过老师和学生因志同道合起步,最终陷入情感漩涡的故事;同事看他年轻单身,又和学生打成一片,难免出言提醒,让他自己注意。因此这根发条,也就拧得分外紧。

他把早川递过来的报纸放进文件夹里。阳光在铁皮夹子上晃过去,心中有种踏实磊落的乐观。他想,学生有读书的兴趣,那是好事,为人师长,应当为其答疑解惑。只要严守边界,会发生什么呢?什么也不会发生。

“然后呢?”眼前的小姑娘长着一张和她颇为相似的脸,相似的眉眼,相似的鼻尖。她捏着听装饮料的手,指节都泛白了,说出来的话却勉力维持着镇定。他有些不合时宜地想,到底是姐妹,这点也像她。

“然后你还是越过了边界?”

他条件反射地想要避开她的目光,然而定了定神,到底稳住了。他预料到这场谈话会很艰难,而这声逼问,才只开了个头。“事情很复杂,”他看着她,也看着她身侧始终沉默的少年,“她升上高三的春假,我在医院里遇到了她。”

作者有话要说:

我对荒木和姐姐关系最初的灵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反正我觉得他们是可以(有限度地)理解彼此的。(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慢慢展现)

不知道大家看过这章后,对姐姐有什么印象。我希望可以写出姐姐不仅仅作为长辈的一面,所以设计了游泳池初遇的一幕~

荒木老师说艺术是百年来最大的骗局,其实大多数高等教育,尤其人文社科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领域的付出和回报大多不会成正比,至少短期内看不到。很正常。有时候主要是能否自我说服的问题……

[99]无名痛

他曾在一本书中读到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断想:每一种疾病或许都是两个存在者密切联系的一个必然开端,是爱的必然开端。

当时早川就在他办公室,见他出神,便走过来看他手中的书。目光掠过白纸黑字,微微一顿,然后滑上他的脸颊,在他的眼睛旁边停下:“老师应该不希望有这个开端吧。您希望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