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934节(2 / 4)
修一把拽住。
“你若不给,我就从运往幽州的军粮里扣十万石。”
“随你便!”庞山民急赤白脸的说道:“杨主簿,说话能不能有点信用?我们当初说好,黑山军渡河之前的开支你负责,渡河之后的开支我负责。你知道我要解决多少问题?七万多户,近三十万口,又以老弱为主,我要多少钱粮安置他们?你现在又要我抽十万石粮,我到哪儿去找,我去抢吗?”
“你从向弘农借啊。弘农今年收成好,肯定有节余,你和董幼宰又那么亲近……”
庞山民没好气的冷笑道:“弘农有粮,你为什么不去借?反正又不要你自己还。”
“我倒是想借,可是找不到他啊,我怀疑他故意躲着我。”
“你还知道啊?”庞山民用力甩着袖子,想把杨修的手甩掉。“我以后也得躲得你,一见面就借,借不着就强讨,你也不怕丢人。”
“我还怕什么丢人哟。”杨修强搂着庞山民的肩膀,作势抹泪。“你看你,大儿子都启蒙读书了,我现在穷得连娶妻都不敢。我可是单传,庞兄就可怜可怜我,帮我个忙吧。实在不行,你帮我找个妻子也行,我要求也不高……”
“停!”庞山民举手示意,两眼翻白。“我去借,行吧?”
董和献计
严格来说,庞山民向董和借粮也不是他们两个人就能决定的,需要很多程序,否则就是私相授受,挪用公帑,是会被弹劾的。不过洛阳、弘农两郡相邻,庞山民和董和又都是南郡人,处理起来就方便一些,减轻了杨修的负担。
“多谢,多谢,有情后补。”杨修说完,哈哈一笑。“你让人把诗稿送来,我拜读一通。”说完,扬扬袖子,告辞而去。
庞山民苦笑着摇摇头,嘀咕了两句,转身去寻董和。平白又多出十万石粮的任务,也不知道董和能不能抽调出来。董和刚刚主政弘农,有赖于高顺在弘农屯田打下的基础,还算顺利。不过弘农的负担也很重,他们要支援河东,帮助河东完成过渡期,并为吕蒙部提供一部分军粮。
庞山民转了一圈,也没找到董和,一问才知道董和去见吴王了。他有些挠头,生怕董和将弘农的家底全报给了吴王,吴王可能会截留一部分,他再想借粮就不够了,只能另想办法。其他郡也不是不能借,比如他曾经主政多年的颍川,或者南阳,可是都不如弘农方便,弘农有伊水、洛水可用,能节省很多运力。
如今每一粒粮食都很珍贵,能省一点是一点。
此时此刻,董和正在中军帐中与孙策畅谈。董和因劝降陈纪有功,得到周瑜推荐,历任县令长、郡丞等职,去年因考功优异转任弘农太守。孙策早就知道他,却是第一次和他面对面的畅谈。
董和话不多,但是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说话直指要害。他建议孙策暂缓对并州的攻击,以便有时间消化最近的战果。去年得兖州、冀州,今年得河东、河内,又得关中,挺进的步伐太快,难免后力不继。新政的推行需要时间,缓一缓,等新政推行有了效果,积聚了足够的力量,进攻会更有力。
他以弘农为例。弘农多山,原本就有不少百姓隐居山中,战乱一起,躲到山里的人更多,户口十不存一。高顺在弘农屯田,吸引了一部分百姓出山,但高顺麾下以并凉将士为主,军纪不严,对百姓也不好,屯田的条件也谈不上优惠,吸引到的人口有限。今年他接管弘农,推行新政,又加强了宣传力量,出山定居的百姓就多了不少。只是那些人出山比较迟,错过了春耕,不仅收不到租赋,反而要拿出一部分钱粮来安置他们,所以今年的户口增加明显,节余非常有限。
可是明年就不同了。趁着冬闲重垦抛荒的土地,明天春耕时的田亩面积至少能增加一倍,秋天就能收到更多的租赋,不仅能维持弘农本郡,还能支持洛阳一部分。
孙策非常满意。董和是个好官,不仅人品好,能力强,看得也远。比起汝颍系重名气,荆襄系更富有实干精神,这些年虽然不如汝颍系惹眼,却是真正的实力派。
“幼宰,有意见要表达出来。”孙策说道:“把你的意见写成文章,一起探讨。”
“臣正有此意。”董和从袖子里取出一篇文章,双手递到孙策面前。“这是臣所作论稿,文辞简陋,谨供大王参考。”
孙策笑了。这董和做事有章法又不失灵活,比庞山民更胜一筹。他接过文稿,轻轻拍了拍。“好,我抽时间读一下,最迟明早给你回复。”
董和惊讶地看了孙策一眼。他知道孙策很忙,就在他请见的时候,孙策帐外还等着一群人呢,估计他今天都不得闲,明早给回复,未免太仓促了些。也许他不是自己看,而是让身边的僚佐看吧。他也没多想,躬身应诺,又说了几句,退了出来。
出了大帐,董和便看到了庞山民。庞山民将他拉到一旁,说起杨修要他借粮的事。董和皱了皱眉,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十万石有些困难,弘农虽然没有安置黑山军的任务,但是出山定居的百姓也不少,冬天要恳荒、整修水利,明年还要种子,我只能抽调三万石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