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55节(3 / 4)

加入书签

孙策接着说道:“当前的目标就是构筑鲁国、任城、昌邑、睢阳防线,取任城是第一步,分成两个部分:一,稳扎稳打,强攻任城;二,吸引袁谭增援,重创袁谭的主力,然后以吕范、桥蕤所部攻取昌邑。第一部分是基础,尽可能完成。第二部分是预备方案,如果有机会,争取完成,实在完成不了也没关系。”

孙坚听完,虎目微闪。“我同意这个计划,具体怎么安排?”

“正要和阿翁商量。”

孙坚一摆手。“你把你的计划说出来,如果可行,我们就照你的计划办。”孙坚转头看着朱治和黄盖,笑道:“君理和公覆对你的战前会议赞不绝口,我们打算以后也这么办,只是人手不足,你能不能安排几个?做模型的,参谋的,都要,多多益善。”

孙策笑了。“没问题,让文表找奉孝吧,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孙坚点点头。“我攻城,你掠地,如何?”

孙策正中下怀。他本来就是这么计划的,只是怕孙坚不愿意。“恭敬不如从命,我为阿翁及诸君筹措粮草,随时待命。”

朱治和黄盖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露出会心的微笑。

形势逼人

攻城和掠地通常联系在一起。攻城是指攻击城池,掠地则是指控制周边地区,收集作战需要的物资,包括粮食、草料、柴薪等,有时候还要征发百姓作为力伕,提供劳役,甚至强迫当地百姓参与作战。

这些本来都是辅助部队干的活,攻城的作战部队是核心,所以孙坚攻城、孙策掠地的分配方案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至少给孙坚保留了脸面。可是着眼于整个计划,攻任城只是其中一个步骤,真正的关键在昌邑,孙策就成了主导者。孙坚主动要求攻城,就是以方面之将自居,奉他的将令行事。

辛苦经营了两年,经过几次磨合,父子俩默契的完成了交接。

山阳有十城,但山阳的范围并不大,与吴郡相比,面积不到吴郡的六分之一,人口却相差无几,是典型的人口密集之地,县与县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平均只有五六十里。

孙策的计划做得很谨慎,但他的做法很张扬,刻意显示自己的志满意得,诱袁谭出击。由孙坚率领主力两万人攻击任城的同时,他率领三千步骑一路挺进到东緍,将亢父、金乡、方与、防东诸县全部收入囊中,侦察的游骑直到昌邑城下。

汉制,太守掌兵,除了郡治之外的普通县城通常没有正式的郡兵保护,情况紧急时只能征召县中百姓守城。汉代民间可以拥有武器,刀盾弓箭之类的常用武器则不必说,只要你愿意,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即使是轻弩这样的武器也不禁百姓持有,只是力道有限制,比如三石弩就算是军用弩,普通百姓不能持有。负责当地保安的里长、亭长也拥有武器,情况紧急时,他们会被召集起来,充当守卫力量。

但这些人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加之东汉取消了都试制度后,民间习武之风不强,偶尔对付几个盗贼还可以,遇到孙策率领的三千步骑这样的精锐,除了郡治昌邑或者湖陆之类要塞,普通县城只能投降,抵抗只会遭致残酷的报复。孙家父子恶名在外,没有实力的人还是别惹他们为好。

每到一地,孙策都会拜访当地的豪强,上门化缘,索取粮草、酒肉,源源不断的送往任城,供应大军。识相的宾主尽欢,不识相的立刻下令攻击,所击辄破,抄没家产,奴役男女。他这么做,一方面实现了就地解决物资供应,减轻了后勤补给的负担,一方面给袁谭、袁遗增加了舆论压力。身为山阳太守,袁遗有责任出兵驱逐孙策,保护当地百姓。身为兖州刺史,袁谭被人逼到州治城外还不敢出击,不仅山阳本地人会对他失望,其他各郡国也会对他失去信心。

如果政令不能出昌邑城,谁还认他们这个山阳太守、兖州刺史?山阳作为郡治,并不在山阳中心,而是偏居西侧,当孙策进驻东緍、金乡后,昌邑就被隔在一隅,实际上成了孤城。以当前形势而言,如果孙策不走,就算不取昌邑城,袁谭也失去了对山阳和任城的实际控制。

袁谭压力大增,他不仅要面对孙策随时可能攻城的实际压力,还要面对无形的精神压力,消息连续不断的传来,但没有一个是好消息。不是向他求援的,就是告诉他孙策又劫了哪家,或者哪家箪食壶浆,热情迎接孙策。

唯一让袁谭欣慰的是曹昂坚守任城,一直没有向他求援。他向袁谭保证,会全力以赴,尽一切可能守住任城,完成袁谭交付给他任务。

尽管如此,袁谭还是很不安。曹昂兵力充足,也有足够的动机守住任城,却不等于他就一定能守住任城。孙坚是成名多年的悍将,麾下又有近两万多精锐,还有孙策居中调度,粮草充足,一旦发起攻击,曹昂未必能挡得住。

袁谭一面派斥候出城打探情况,一面与辛毗、毛玠等人商议。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众人也束手无策,最后辛毗提出建议,以朱灵为东郡太守,以程昱为东平相,征发东郡、东平的郡国兵,与济阴太守袁叙一起增援山阳,并要求陈留太守张邈出兵威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