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66节(2 / 4)
是个勇士。让他去扬州,也许有机会挽回不利局面。
“那就多谢夫人了。”
刘夫人心意达成,眉开眼笑,说了几句闲话,带着袁尚到内室去了。袁绍和郭图堂上入座。“刘繇可任扬州刺史,那庐江、丹阳、九江和丹阳四郡怎么办?还有,我听说周术身体不佳,豫章会不会不保?扬州六郡已经丢了四郡,豫章又是最大的一个郡,若是落入孙策手中,扬州形势就难以挽回了。”
“主公所言甚是。不过扬州山重水复,山越星散其间,孙策想控制扬州没那么容易,没有十年休想成功。长安让他去会稽,想必便有困虎兕于牢笼之意。臣以为,在扬州诸郡太守人选这件事上,当与长安配合,以行离间之意。”
袁绍权衡良久,没有吭声。他听得懂郭图的意思。荀彧在长安变法,王允失去了权柄,他已经无法直接控制朝廷。孙策接受朝廷任命,远赴会稽,显然是以退为进,向朝廷示诚。他一直不肯承认天子,很可能成为朝廷下一个目标,成为被围攻的对象。届时北有公孙瓒,西有贾诩等西凉人,南有孙家父子,东面还有陶谦,形势非常不利。
要破朝廷布下的包围圈,只有像孙策一样,以退为进,承认天子,承认朝廷,以换取时间。田丰、审配等人已经分别向他进谏过,但他一直没有松口。一直以来,他都说刘协不是先帝血脉,并以此为理由代行天子之命,发给州郡的文书都以诏书自称,现在改口,不仅自打耳光,颜面尽失,以后也无法再以诏书自称,还要受制于长安的诏书,束手缚脚,难得如意。
郭图深知他的心意,所以一直没有明说。现在扬州形势大坏,容不得他们再犹豫,所以郭图也改变了心思,希望他能退一步,与长安媾和,缓解危机。只是郭图说得婉转,不像田丰、审配等人说得那么直接罢了。
形势不由人啊。袁绍有些后悔。当初就不该放荀彧走,谁想到他去长安居然搞出这么一出来,本来已经威严扫地的朝廷居然占据关中,站稳了脚跟,还和孙家父子连横。虽说这无异于玩火自焚,却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再不低头就是众矢之的。双拳难敌四手,猛虎不架群狼,就算他得天下士心,面对这四面包围之势,也觉得棘手。
配合朝廷将孙策困在扬州的确是个办法。当今天下,除了他之外,实力最强的就是孙家父子,孙坚虽然是父亲,心计却不如孙策远甚。如果能将孙策困在扬州,不参与中原的事务,他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只是……这真的不舒服啊。
袁绍越想越生气,有时候难免又有些惋惜。怎么自己没有孙策这样的儿子呢,反倒让袁术占了便宜,平白多出一个对手。自己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外甥,也算是不错的人才,可是和孙策比起来,除了袁谭和孙策在伯仲之间外,次子袁熙和外甥高干都逊色得多。
如果尚儿能快些长大就好了。袁绍沉吟着,暗自叹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慢慢放开。
“刘正礼也是宗室,表刘正礼为扬州牧,若是朝廷识相,便将庐江、九江、丹阳太守让与他们,看他们有没有本事从孙策手中夺回来。至于豫章,让元才(高干)去吧。听说许子将在那里,写信给他,请他关照高干。”
“主公英明。”
好消息
天子站在廊下,垂着手,一动不动。
唐姬站在一旁,轻声细语地解说着最新收到的情况,提醒天子待会儿要注意的事项。朝廷收到了冀州牧袁绍送来的表,虽然这封表奏中看不出一点应有的谦恭,但象征意味却很浓。
袁绍承认天子,承认朝廷了。不管他内心是否愿意,他至少低头了。在形式上,朝廷又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保持了疆域的完整。从现在开始,天下只有尾大不掉的权臣,没有割据自立的叛臣,所有人都承认正朔在长安。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荀彧谋划的大局就完成了第一步,足以证明人心思汉,大汉天命未绝,还有中兴的机会。
荀彧说,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小心谨慎。这个是好消息,但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成为坏消息。袁绍低头还只是表面文章,只是一封表奏,而且还要向朝廷讨要扬州牧和豫章太守两个官职,该给朝廷的贡奉却绝口不提,连客气话都没有。不仅如此,这里面还有一个陷阱:他为会稽周氏三兄弟请谥。这是逼朝廷表态,要借朝廷的刀来割孙家父子的肉,当然也可以看作借孙家父子这块石头来试朝廷的刀。
斗争才刚刚开始。这封表奏一旦公布,蛰伏了很久的党人肯定会闻风而动,逼迫朝廷表态。而那些虽然心向朝廷,但容易冲动的读书人也会以为形势大好,迫不及待的想要更进一步,早点实现天下太平。
“陛下,待会儿若是司徒杨公有什么过激的言论,陛下不要正面答复,尽可能让司空士孙公去解决。如若不行,荀彧会想办法说服他。”
天子点了点头。“朕知道了。会议之后,朕会单独召见他,听听他的意见再做决断。”
唐姬欣慰地应了。天子单独召见荀彧,可见他已经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