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75节(1 / 4)

加入书签

离开中牟后,他再次担作前锋。这一带沼泽地很多,前锋是个苦活,没多少人愿意干,朱儁只好把这个差使交给他。曹豹、许眈被袭营后谨慎了许多,担任了殿后的重任,朱儁则带着剩下的两万多乌合之众抢收沿途的稻子。

一出发,朱灵就离开了浚仪,在浪荡水对面,与他齐头并进。双方兵力差不多,也都很谨慎,都没给对方突袭的机会。他无所谓,反正他也没打算和朱灵对决,掩护好朱儁等人就行。朱灵却有些急,这几天明显增加了试探的次数,搞得秦牧、麋芳几乎没有闲的时候,直接成了斥候营。

尽管如此,朱灵还是不死心,带着亲卫营来查看地形,寻找机会。现在两人隔水而望,看起来谁也奈何不了谁,但双方的心境却天地悬殊。他稳如泰山,悠闲自得,朱灵却有点上火,策马在对面来回走动。

“将军,这朱灵就是一武夫。”庞统说道。

孙策拨转马头,和庞统一起向前。“何以见得?”

“袁谭手下有四万多人,朱灵也算是一支主力,但除了他之外,根本没有人离开浚仪城,由此可见袁谭根本不打算阻拦将军。就算不知道袁谭与将军有交易,朱灵也应该看出袁谭的心思,这时候出现在这里,自然是他坚请所致,袁谭嫌他烦,干脆让他一个人来。如果他在将军手中吃了苦头,回去自然老实一些。”

孙策很满意。“士元,最近在看什么书?”

庞统挠挠头。“《韩非子》,《素书》。”

“哈,帝王术啊。”

“那当然,将军将来要坐拥天下,身边岂能没有通晓帝王术的人。”庞统虽然有些不好意思,却不掩饰自己的意图。“子纲先生胸有乾坤,郭奉孝见微知著,我这两方面都不如他们,就另辟新径,学点他们不在乎的杂学了。”

孙策忍不住放声大笑,抬手拍了一下庞统的后脑勺。“帝王术是杂学?你小子口气真大啊,是不是和张子夫通信时练出来的?”

庞统面红耳赤,连连摇头。“没有的,没有的,这些都是机密,我从来不和她说。奉孝先生关照过我,说平舆会有袁绍的细作,不能提任何与行军作战有关的事。我记得呢,不敢乱说。”

“那你都和她说些什么?”

“说些古事,或者说些我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

“那她和你说些什么?”

“她最近跟着黄大匠造船模,经常说些稀奇古怪的事,我也不太懂。对了,那个徐岳到了平舆,正在计算抛石机的轨迹,据说有点眉目了。”

“哦,都有些什么眉目,说来听听。”

“这我可不知道,徐岳秘不示人,除了黄大匠和他自己,别人都不准打听。黄大匠也说四轮马车传播得太快,没能赚到足够的钱,便宜了别人,新织机和新船都要保密。”

孙策点点头,表示理解。不过,他更感激黄月英的一片赤心。这小姑娘什么时候缺过钱啊,现在把钱看得这么重,自然是看到他为钱犯愁,想为他分忧。

“士元,我有点想家了。”孙策幽幽说道:“打完这一仗,我和你回平舆去一趟。”

“好啊,好啊。”庞统兴奋不已,随即又说道:“将军,不是要去西去勤王吗?”

孙策嘿嘿一笑。“勤个屁的王。朱公的上疏去了这么久,朝廷连个反应都没有,我估计这事十有八九要黄。士元,你不是学帝王术吗,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天子身边的侍臣,你该怎么给他谋划,才能脱离王允那些人的控制。”

庞统咂咂嘴。“将军,你不会希望听的。”

垫脚石

孙策打量着庞统,听庞统这意思,他还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说来听听,你又不在长安,有什么好怕的。”

“我不在长安,但长安也有通晓帝王术的人,难保他们会给天子提同样的建议。”

“那我更要听听了,如果真有人给天子出了这样的主意,我也好有个心理准备啊。”孙策催促道:“快说,快说,我看看你这最近都有些什么进步。”

庞统想了想,点头答应。“天子身边的人大致分三类:外戚、外朝大臣和宦官。如今天子年幼,外戚这股势力空缺,宦官又被袁氏兄弟杀光,眼下西京都是以士子充任侍从,只有外朝大臣独掌大权。外朝大臣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党人,行事比较偏激,以王允为首;一类是深谙治道的大臣,比杨彪为首。朱太尉也可划分这一类,但他统兵在外,对朝局的影响有限,可以暂时不计。”

“两类外朝大臣原本目标一致,都是想佐君王,为天下求太平。两次党锢之后,党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常常采用激烈的手段,甚至在皇宫里大肆杀戮,天子对他们肯定有戒心,不敢重用。杨彪曾是帝师,与天子多有接触,杨家四世三公,忠孝传家,天子可以信任他,用来他制衡王允。”

孙策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虽然减少了对关中的情报收集,有些情况了解不多,延迟也很严重,总的形势还是清楚的。杨彪入朝是几个月前的事,这几个月来,王允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