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65节(3 / 4)
?你们都这么年轻,想共事一生却无猜忌就要时时谨慎,善始还要善终,别毁了这份情谊。”
周瑜应道:“多谢夫人提醒。”他想了想,又道:“回师之日,我会在襄阳暂留,向大人请婚期,你看……行吗?”
蔡琰红了脸,低下头。“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能有什么意见。”转身进里室去了。
周瑜站在堂上,痴痴地看着蔡琰的背影,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挠挠头,嘀咕道:“我还没说完呢,怎么就生气了。唉,唐突了,唐突了。”转过身,踯躅而去。
室内,蔡琰一脸愕然,几步迈到梳妆台,拿起一面铜镜,仔细端详自己羞红的脸。
“我这是……生气吗?”
……
一连数日,孙策天天来洛阳城,与朱儁商量事务。
朱儁性情刚直,有时候还有点不切实际的天真,但他毕竟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武将,不是喜欢高谈阔论的书生。孙策举止轻佻,又喜欢开玩笑,离他心目的大臣有一定的距离,可是孙策能做事,特别是与出身同样低微的将领很谈得来,短短几天时间就与诸将打成一片,朱儁非常欣赏。
但朱儁对孙策迟迟不肯出发表示费解,开始还只是不悦,后来便有些生气。孙策见状,热情地提出邀请,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请太尉检阅人马,提升士气。
朱儁觉得孙策小题大作,准备好了就出发吧,检阅什么啊。
孙策坚持,这是军中规矩,不能省的。
朱儁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召集太尉的掾吏和各部将领,来到城门,观看孙策部操练。
朱儁是太尉,当然不能让他等人,只能让人等他。他来到大营,在孙策的陪同上走上检阅台时,孙策麾下的四千亲卫营将士们已经顶盔贯甲,在太阳下站了半个时辰。火红的甲胄,雪亮的兵器,反射着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虽然已是七月初秋,天气依然炎热,朱儁入座时,坐席已经被晒得发烫。朱儁看着台下横竖成行,纹丝不动的将士,再看看那边不住撑汗、灌水的将领,忽然明白了孙策的意思。西行勤王,千里迢迢,每一个人都要耗费无数粮草,如果人马不够精练,等于浪费粮食。可是他麾下能称得上精锐的有几个,台下站着的就是全部,其他各部入夏之后就没有操练过,几个月歇下来,骨头都懒了吧。这样的人哪能出征,能走到长安的都没几个。
朱儁脸上火辣辣的。
黑山军来使
朱儁以军功起家,特别是中平元年征讨黄巾,让他一跃成为大汉帝国最后的名将之一,与皇甫嵩、卢植等并肩,名望甚至超过了董卓。出道比孙坚晚,成名却比孙坚快,官职爵位也比孙坚高很多。
但平心而论,朱儁这个名将的水分有点大。他之前在徐州、交州对付一些地方叛军还算得心应手,中平元年征讨黄巾时就有些吃力,如果不是皇甫嵩这个神队友,他能不能完成任务都不好说。后来董卓作乱,他拥兵洛阳,名节当然不亏,可是战绩就有些惨不忍睹,几次被牛辅、董越击败,一则逃荆州,再则逃中牟,直到孙坚率部来援,击退牛辅、董越,才算在洛阳站稳脚跟。
他不是将门出身,用兵是自学成才,天赋有一些,但算不上优秀。他的成名既与东汉末叛乱四起的形势有关,又与清议风潮有关。他不是读书人,但他是孝子,加上山东人难得出几个能打的,几个因素一结合,他就脱颍而出了。
论战功,他既比不上之前的滕抚、臧旻,也比不上比他年轻的孙坚。但是他有名啊,符合这个时代的舆论标准,所以他是三公之首的太尉,孙坚只能做他的手下。
对付这样的老人家,硬顶是不行的,只能让事实说话,让他自己明白。好在他也不是完全不讲理的人,不至于为了面子死扛。真要是那样的话,孙策就不跟他玩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一次检阅,不仅打消了朱儁急于勤王的念头,也让其他诸将见识到了孙策这个后起之辈的手段。孙坚在洛阳的时候,他们对孙坚就很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但那毕竟是同龄人,情有可原。现在被孙坚的儿子比了下去,对他们触动不小。他们大多还是校尉、中郎将之类,裨将军、偏将军都没几个,孙策却已经是讨逆将军了。再不努力,以后说不定就要听孙策指挥了。
朱儁与诸将一拍即合,就在校阅台上统一了意见,利用秋收之前这段时间抓紧训练,争取早日出征。
孙策很满意,在营中设宴,招待朱儁等人。大家推杯换盏,正说得开心,文云快步走了进来,附在朱儁耳边说了几句。朱儁脸色一变,放下了酒杯,推说更衣,起身离席。
众将喝得正开心,没注意朱儁的脸色变化,只当他们有什么话要说话。过了一会儿,庞统走了进来,附在孙策耳边,轻声说道:“朱公请你出去一趟,有话要说。”
“知道是什么事吗?”
“不太清楚,可是帐外来了使者,风尘仆仆,从服饰和口音看,像是从北面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