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节(1 / 2)

加入书签

瞧着黑压压的人群,卢栩莫名想起从前他们等颜君齐和卢舟出成绩的情境。

卢栩默默嘀咕一句:“也不知道京城童生试的成绩出了没有。”

自然是出了,姜濯写给卢舟的书信,也已经在路上了。

若不是大雪封路,这时候他们早该拿到了。

为了正式点儿,卢栩特意让颜君齐写了榜张贴,还写了聘用书。

以防百姓们不识字,他们也在名字下写了他们的考号,由卢舟从第一名开始一个一个念。

名字,考号,旧籍贯,现住址。

保证不会弄错。

他念一个,人群中就一阵激动的呼喊,第一名更是在全县人的羡慕和好奇中走上前,从卢栩手上领制服,从颜君齐那儿领聘书。

卢栩:“衣服回去试试,不合身自己改改,或者拿回来调换。”

“好好!”第一名抱着衣服,拿着薄薄的一页聘书,激动得脸和脖子都通红通红的。

他爹娘老婆和孩子高兴得差点儿要飙出泪来,等他下来,都小心翼翼的摸摸衣服,看看那页聘书。

字他们认不全,全家却都认得他的名字,认得县衙鲜红的章。

“回家,咱挂起来!”

“对!裱起来,挂起来!”

第二名、第三名……

每个人都差不多。

到了十五名后,气氛从欢快逐渐紧张起来。

名额越来越少了。

到晚了排在后面的更是垫脚竖耳朵,生怕自己错过了。

每报一个名字,他们就要急迫地问问是谁,是不是他们家。

到二十五,许多人已经焦虑到脸色难看了。

很快,到了最后一名。

还在等成绩的人全屏住呼吸。

榜太远了,字也不够大,除了前几排,他们看不清。看清的,这时候也怀疑起自己识字到底对不对,虽然明明没自己名字,也在幻想万一看错了,万一认错了,就是有呢?

现场安静的针落可闻。

连孩子们都不闹腾了,全在等卢舟念完。

卢舟:“第三十名,九十九号……”

不待他念出籍贯和住址,人群一角有人“啊”的一声喊起来。

“是我!是我!!!”一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又哭又喊的。

“我就知道能行!”他家人拍打着他,拳头又实又狠,“这号吉利,吉利!”

年轻人一抹眼泪,掏出他从考试后一直揣在身上的考号纸,挤过人群跳到台上,领了衣服眼泪还啪嗒啪嗒的。

一边跟颜君齐保证他一定会好好干,一边掉眼泪。

不认识他的,难免失落。认识他的,却全都为他高兴。

颜君齐、卢舟、卢栩全知道他。

他家土地在北边儿,来西北时他爹还在虎贲军当差,来了没多久,他爹就受伤退役了,后来从北边南撤,他爹还没好透的伤复发,差点儿丢了命。

他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到处给人干活儿。

他捧着衣服蹦下台,像小孩似的扑到他爹娘怀里。

当了官差,有了俸禄,他就能养家了。

他教训妹妹不要老想着嫁了自己换聘礼更理直气壮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个元宵节注定了难以平平常常过。

见人群渐渐要散去,卢栩忽然高声道:“等等!都等等!还要招募一批手艺人和学徒,有没有人感兴趣?”

众人一怔,学徒?

卢栩:“工匠薪酬是官差的一半,学徒薪酬是官差的三分之一,不过做好了东西能提成,银钱也是县衙按月发,还不用写公文,不用会骑马,蛮语也不用翻译,能懂日常用语就行。”

他声音一落,人群瞬间炸了锅。

一群人冲过来把卢栩给围了。

他们落榜的,几乎全是挂在这几项啊!

不想刚刚还在看热闹的姐姐大娘们冲得比他们更猛,县衙说了,官差要骑马出外勤,有危险,不招女人,可手艺人、学徒也许行呢?

他们县衙现在不就有缝衣裳的女工么?

她们逮着卢栩问:“要女人吗?!”“我们手比男人巧多啦!”

卢栩:“要!”

自此,卢栩成了他们北庭县最受女性欢迎的小伙子。

进货吗

正月过了二十,年味逐渐淡去,县衙的几个工坊,还有规划的东城街市渐渐招到了愿意开铺子的人家。

商议之下,颜君齐暂时不会给他们改成商籍,若是一年后他们依旧愿意继续开铺子做买卖,再进行改籍。

另外,工坊虽是县衙主导的,若有手艺人自己能找到人手,也不需要县衙提供什么支持的,则可以自行向县衙提申请,填写一下想要多大面积的土地,想要经营什么生意,以后便能自己开店了。

若不想承担自负盈亏的风险,直接去县衙考试,手艺合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