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节(1 / 2)

加入书签

他们俩列了一大堆细则,颜君齐连夜整理出来,拿给户部尚书看。

户部尚书还在拽着吏部、御史台帮他筹划将他调到别处,不想一晚上过去,颜君齐竟然真要去定北郡了。

户部尚书:“……你是不是傻了?你当那是什么地方?”

他将颜君齐拉到角落,给颜君齐出主意:“你咬定了坚决不想去,太师不是喜欢强扭瓜的人,我和吏部尚书出面,再去找太师和陛下闹一闹,若不行,你就装病拖延,一直拖到陛下派别人去,你就不用去了。”

颜君齐没想到户部尚书竟然会教他这种小手段,忍不住愕然。

颜君齐满心暖意,谢道:“多谢大人,学生感激不尽。”

户部尚书点点头:“嗯。”

颜君齐:“不过总有人要去的。”

贺太师已经盯上卢栩了,哪会让他们靠这点儿小手段赖过去。

户部尚书:???

他傻眼:“我说你是不是傻了?”

颜君齐莞尔笑。

其实京城也好,北庭县也好,或是其他任何地方,对他而言根本没有区别。

有卢栩陪着他,天涯海角也无所谓。

昨晚商量完,他莫名升起一阵澎湃与希望。

西北是荒凉地,但同样没有盘根错节,惹人心烦的关系网,他们能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能像昨晚一样,就像从前在观阳一样,他和卢栩一起商量谋划如何繁荣自己的地盘,精打细算。

说不定他和卢栩真能如贺太师希望那样,将西北经营得如同北境一般呢?

颜君齐:“学生心意已定。”

户部尚书说不动他,气得直呼不管了。

可气跑没多久,又把他叫去问为什么要在北庭县做试点。

整个西北,都没个像样的商队,难不成颜君齐还想往西北拉商人?和蛮人做生意?

他不得不提醒颜君齐,即便他过去成了一县之长,但大岐与蛮人关系微妙,稍有不慎就是大问题,宁肯无功,不要惹过。

颜君齐:“那边还有许多军户,他们总要生活,需要关内往那边运送东西,”

提起定北郡户部就头疼。

别说往那边运生活物资了,他们连军粮都凑不够。

哪个商人傻了会往那儿运呢?

他不知道卢栩正在外面干这傻事。

户部尚书本想拒绝,可想起颜君齐会试的文章,鬼使神差的,真把北庭县写上去了。

若是内阁同意,他想看看颜君齐过去后能不能给西北带来变化。

若内阁不同意,嘿嘿,他又有理由扣下颜君齐了。

户部尚书麻溜就提折子交去内阁了。

贺太师,同不同意看你啦!

他有九成把握贺太师不会同意颜君齐这搞特殊的要求。

不料贺太师看完颜君齐的要求后,眉头挑了挑,还露出十分赞赏的神情来。

户部尚书:“……”

什么意思?

贺太师不是最不喜欢搞特殊吗?

贺太师把折子收下了,户部尚书失落的出来,等啊等,没等到他的折子被内阁踢出来,反而从吏部那等来贺颂之也提了外调申请的消息。

户部尚书:“……”

他是不是光忙着商税的事,已经看不懂如今的朝政朝局了?

现在京官已经这么不受年轻人喜欢了吗?

现在的翰林无论看上去多老实,其实都长着一身反骨吗?

颜君齐就算了,浓眉大眼的贺颂之是怎么回事?

不行,他得去找翰林院大学士聊聊,再这么下去搞不好宗鸿飞和梅孟希也要跑。

另一边,卢栩借完钱开始采购东西。

他自己就是跑商路的,北境缺的他认为西北八成也会缺。

什么油盐茶糖布匹粮食生活用品等等。

全得准备。

别看都是小东西,可百姓生活需要的就是这些小东西。

到了衣服破的时候,连根针都是稀缺物资。

他还得打听打听西北是不是也禁铁,若是不能带铁器过去,许多东西还得换成铜器。

除了铁器,采买第一件要紧的,就是盐和粮食。

粮食他能从睿王的庄子里搬,盐却必须得买。

大岐盐铁卡的严,采购盐是有限额的,官盐也就对勋贵们稍微宽松些,即便如此,谁家也没多少存货。

卢栩籍贯不在京城,生怕皇商的身份不够,又找承平伯、武昭侯、昌隆侯他们一起,借用各府的名义去采购盐和糖。

幸亏睿王新开了酒楼,他们月辉楼也天天做点心,他常去买的几家铺子都认识他,他搞采购对方也没太当回事,卢栩决定走之前天天买,换着买,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使劲儿买。至于以后酒楼和月辉楼有没有糖和盐用,让睿王去想办法。

还有什么布匹、棉衣、药材、药膏,治风寒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