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3 / 3)
难得的忠诚,后来在阻止阴谋叛乱者的战斗中大败,撤退过程中被士兵杀死。
他一身华美丝绸,缀挂着无数金银宝钻,光华照人。
见突然出现在战场的神州援军傻愣愣的朝自己摆好的枪阵直撞,不由皱眉。在他看来,神州方面派遣的将军一定会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怎么是一个鲁莽的将军?
不过他虽然讲究奢华,也知道战场上意外的事情很多,一切不能以常理推断。所以他下令调集近万波斯弓骑兵从两翼出击,先和对面骑兵扳一下手腕。
如果波斯弓骑能消灭那股骑兵最好,消灭不了也能重创。要知道他可是以近万弓骑冲击对方五千骑,胜率大大的!
说到底,他就是不想用马其顿本土士兵去和神州军拼消耗,所以他攻城用的部队是东方步兵和尼罗河黑人枪兵。
他相信马其顿枪兵依旧能干掉对方五千骑,可他不想自己的嫡系出现伤亡,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
至于枪阵的到底强不强,要看在什么人使用,以及看对手水不水。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
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四百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这个时期的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六米长枪的十六人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
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
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
公孙策一马当先,雷电戟直指前方,见马其顿联军枪阵两翼近万骑军出动,人数整整是自己的两倍。
“冲过去,踏死他们!”
他有这个底气,因为他手下的五千骑,都是半重甲骑士,冲击力量十足。而他的雷电戟,又是开道利器,只要他与张辽赵云联手冲乱敌阵,其后大军蒙着脑袋冲击就足够了!
此时的西魏,兵制革新后,只有校尉一级才有亲兵,他们的亲兵就是自己的天兵,其他多余的天兵重新划分,依照特长划分军种。
而赵云、张辽这样的无双级神将,他们麾下天兵都是极具战力和潜力的部队,将他们打散建制是一种浪费。
迎面冲来的波斯弓骑一个个眉目高深,神情中战意不高,望着决然冲锋,毫无退缩之意的五千重甲骑兵,他们丧胆。
他们被人数远远少于他们的马其顿人征服,只能说明他们水,原本为自己而战都会降服于敌人,更别说是为自己投降的敌人卖命。
他们大多数张弓扣箭,有的甚至还没有抽箭,就继续一份为二,绕开公孙策铁骑洪流,绕到铁骑两翼,准备侧面放箭夹击公孙策。
于是马其顿枪阵就出现在了公孙策面前,枪阵宽半里有余,厚达四十米。
第一排枪兵手持长枪平直指向前方,第二排手中长枪朝前角度微微上扬,直到第十排为止,余下枪兵长枪都竖直朝天,这样利于行军,也节省体力。
每一杆长枪都是六七米长的超长枪兵,在公孙策面前,好好的阐述了什么叫做枪如林!
他在高大的赤兔马上,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枪林,如果不是有手中雷电戟安心,他现在可能已经堕了战意。
枪阵百米范围内,排在最前的伏晓光所部朝两翼分掠,以连弩在马上疾射,虽千骑,也让马其顿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箭如雨!
弩箭强劲,射伤的人要比射死的多。因为马其顿应征长枪兵人手一块大盾,移动能力很弱,但坚守能力大增。
而黑色的马其顿应征长枪兵后面,是白色重甲镀银的马其顿皇家枪盾兵。这些家伙的体格透过宽大厚重的战甲,可以看出他们论体力绝对要比应征长枪兵要强健的多。
“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