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95节(3 / 6)
脱了完全重装备,只能完全依靠外援的窘迫境地。还通过零部件的生产,保证了原有装备的作战能力。
而且不仅初步形成了对苏式飞机的生产能力,对抗联拥有的美制飞机,也有了零部件生产能力以及大修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引进p三九和米格三两种战斗机,t三四和t二六两种坦克的生产技术,初步形成航空发动机以及大功率柴油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再有小半年的时间,其余的在四一年年初开始建设的钢铁、冶金、石油炼化等基础产业也即将投产。依靠民间资金加上美国引进的设备,纺织、建材、造纸等轻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利用美国援助的先进生产设备,使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轻武器、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大口径高射机枪、高射炮等抗联自行开发的武器,只要原料充足,其产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抗联自身的需求,甚至有一定的出口能力。而各种弹药的生产,不仅完全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形成相对充足的储备。
到四二年年中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实际开采的第一阶段为标志。预示着抗联已经在东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最基本的冶金、钢铁、化工、汽车制造、飞机生产等一系列工业体系。虽然很多工厂只是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工,但比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这种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工程进度和速度。使得原本需要年,才能完成建设的大型工厂,在东北这种每年施工期只有大半年时间的情况之下,短短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基本建设的超常规的速度,后来被到根据地的美国专家称之为中国奇迹。
尽管这些大部分只完成了最基本简易厂房建设以及设备安装,大部分的基础设施还没有来得及建设,只能保证先简单投产的工厂,在他们眼中还只是一个毛坯。但在他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了。
而经过四一年抗联不惜代价进口、囤积原料,即便苏联人切断抗联的国际通道。至少在大半年之内,杨震至少也不用太为军工原料发愁。而在半年之后,自己的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军工上游产业也将彻底的完成建设。原料对进口的依赖性,也将大大的降低。
其实杨震争取美国援助,相对于各种武器装备来说,他的目标更多的是锁定在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上。对于作战装备的需求,除了美制汽车和作战飞机之外,其余的因为对手的不同反倒,以及自身军工发展情况差了很多。
至少他对坦克的需求,远没有苏联人那么强烈。更没有国民政府那样美元也要,装备更要。大炮我要,飞机我要,坦克我要,汽车我要,甚至就连步枪、机枪、钢盔、水壶等一支军队最基本的装备,也一样照要不误。
国民政府的需求,是在国内军工能力相差太多的情况之下,维持部队的作战能力并尽可能的提高部队的装备水平,所以连最基本的步枪都照要不误。而杨震的眼光,则要高的多。他引进装备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航空技术和装备上。
而当前对抗联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在四二年底之前,完成对现有工程的后续建设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对部队真正发起大规模进攻所需的t三四坦克、伊尔二强击机等武器生产技术的吸收。
而且在将手中的原材料,要投入到部队急需的zls三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以及三零一二二榴弹炮的生产之中的情况下。暂时不生产坦克、飞机,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上,对自己军工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所以即便是坦克、汽车、飞机已经投入试生产,但杨震给工厂的指示居然是并不要急于生产出产品来。他给几个已经投入生产的工厂下达的命令很简单。一通过对现有装备的维修,真正掌握对坦克的生产能力。二,完成对苏联人转让的各种技术,尤其是各种发动机技术的彻底吸收。三抓紧时间,进行技术工人的培养,形成自己的技术骨干。
杨震给坦克工厂定下来的真正生产t三四坦克的时间是四三年下半年,而不是工厂建设完毕就立即投产。当前坦克工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t二六坦克的小批量生产和改装,让工人得到该有的锻炼。
在杨震开来,没有将技术完全吸收,而急于生产有些过于草率了。这样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质量合格的飞机、坦克,而不是质量低劣的山寨货。
在杨震看来,与其匆忙的投入生产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还不如稳一稳将这些装备的技术真正、彻底的吸收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虽然心情急迫,但欲速则不达和揠苗助长的道理,他杨震还是清楚的。
苏制武器虽说一直以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著称,但是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生产出来的。没有真正的掌握技术,想要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相对精细的发动机,更需要耐心和细致。
技术没有真正的掌握到手中,急急忙忙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只能白白的浪费手中有限的资源和原料。与其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