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190节(3 / 6)

加入书签

了摇头道:“主席,这种作战模式,我们不会打,也打不起。他们一个连有九挺轻机枪,营有六挺重机枪,团有轻重迫击炮、步兵炮、速射炮各一个连,旅有一个十二门制的山野炮营。他们一个旅的火力顶的上我们开赴抗日战场之前,三个师的所有火力数量了。”

“这还不算他们手中掌握的直属炮兵,尤其是那种新式十二联装的速射火炮,一门炮我看足以顶上一个山炮营。我听那个李延平提起,他们从去年开春的群策山作战开始,到秋季战役结束,一年之内仅仅山野炮弹就消耗了十余万发。”

“到秋季战役结束,几乎所有储备炮弹消耗余烬。这还不算在历次作战中缴获的上万发野山炮弹和消耗的迫击炮弹。主席,这种作战模式,不用多打上两天就足够将我们全军的弹药储备全部打光。”

“咱们那个团要是有上一门迫击炮,那可是主力中的主力了。他们一个团的火力配置都赶上我们的一个师了。整个十八集团军手里就一个十二门在山西捡晋绥军丢弃的十二门晋造七五老式山炮,就那么几发炮弹,打一发还得总部批准。”

“我看了一下他们那些自造的冲锋枪,就是我们说的手提机关枪。其构造简单,比我们之前内战时从国民党军缴获的花机关和汤姆逊手提机关枪都轻便。性能和质量也要好于国内仿造的花机关枪。”

“我们现在虽然组建了一批兵工厂,也能少量的生产轻武器。可我们的那些轻武器跟人家的没有办法比。原材料使用的都是轨道钢,强度不够,击针容易断裂。那些手榴弹还是以黑火药、铸铁为原材料,很多都是一炸两半的。”

“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弹药始终匮乏,这种战斗我们还是不要想了。况且,从我们目前训练的程度上来看,就是我们有他们的装备,我们也无法打出这样的仗来。我们一个新兵训练只能打上一两枪熟悉一下枪的性能,因为弹药匮乏大部分的新兵只能在战场取得作战经验。”

“对于炮兵的使用,在大部分的部队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他们的电台在战时可以加强到营一级,营以下还有有线电话。我们一个主力团都没有一部电台。甚至有些后组建的军分区都没有电台。”

“而他们一个士兵的训练弹药基数是二百发,这样的代价我们承担不起。基础训练的不足,通讯手段的匮乏,使得我们就算有他们的装备,要想打一场这种规模的战役,一年之内也做不到。”

“主席,他们的步炮协同战术、炮兵的弹幕射击技术,野战工事的构筑、机枪火力的配置,这些我们现在无论如何也是做不来的。就算国军中最精锐的德械部队与之相比,也差上一些。”

说到这里,总司令摇摇头道:“我真想不出来,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北满虽然物产丰富,但地广人稀,基础薄弱。又处于日伪军重点控制的满苏边境地区。”

“而他们不仅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部队,还建立了一个规模那么大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武器和弹药。就算有兄弟党的支援,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总司令的话音落下,那边一二九师的刘师长也点头道:“先不说装备上的差距,就只是作战技能上,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了。我在苏联留过学,他们那种步兵散兵线紧贴炮兵打出的弹幕攻击的水平,恐怕苏军也达不到这个标准。”

“刚刚的记录片中我重点看了一下他们的炮兵,除了火炮数量和配置合理之外,我看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炮兵技术。其火炮从行军进入作战状态的转换时间、火炮阵地的布置,都是相当有水平的。除了单炮射击精度还有些略差之外,其炮兵的技战术已经是超过苏军的水平了。”

“而这些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从他们发展的时间来看,他们的炮兵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训练强度恐怕要极高,而且在训练之中弹药的消耗量也会极大。当然,这也不排除他们在战斗中也会吸取大量的经验。”

“从现在看,除了直属炮兵的数量还不如日军之外,以及没有航空兵、装甲兵之外,其武器装备已经达到日军一线野战师团的标准。而战斗素质,虽然与日军老牌常备师团还有一些差距,但已经不大。与日军新编成的师团相比,其战斗素养已经可以说是持平。”

“人比人气死人那。他们在北满扑腾了一年半,从叫花子变成了大财主,我们还是老样子。我的一二九师,出征时近万人步马枪加在一起才有四千多一点,就这些武器还分成四五个口径。”

“有晋造的仿三八、国造的汉阳造、老套筒,子弹互相不能通用。就这样也还才有四万多发子弹,平均每支枪不到十发子弹。刺刀寒酸到东挪西凑,才五五把。平均一百七十支枪才有一把刺刀。轻重机枪加在一起才一百多挺,总归才有六门迫击炮。”

“虽说出征时路过山西阎老西给补充了部分和几部十五瓦的电台,总部又下拨了几十挺苏制轻机枪,可这和人家山野炮齐全,轻重迫击炮还是没法比。要是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