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7节(3 / 5)

加入书签

计算的话,那么也就是崇祯十七年的冬天,对于建奴来说,他们却再也无法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粮食了。

历史就是这么讽刺,如果按照旧时空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说,这一年也正好是建奴入关的时候,清军起大军进入关内,踏上了征服整个中原大陆的进程。

可是在肖天健出现之后,历史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明王朝在大中军的催逼之下,提前了三年多的时间轰然倒塌,清军也没有能如愿以偿的夺占燕云之地,反倒被大中军在山海关一带打的大败亏输,龟缩回了辽东。

三年时间过去之后,大中军按照肖天健当初的誓言那样,挥师关外,开始了对辽东建奴的征伐之战,虽然比最初肖天健预料的两年时间晚了一年,可是终归还是来了。

建奴终于品尝到了失败者的苦衷,在这一年冬天到来的时候,开始走入了他们的穷途末路。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皇太极这个家伙,自几年前便病怏怏的,愣是坚持到了这个时候,而没有像历史上的那样,在这一年的八月间就突然嗝屁。

不过到了十月间的时候,皇太极这个家伙,终于还是走完了他既辉煌又可悲的一生,在四面楚歌之中,于十月初十晚上,驾崩在了盛京的清宫之中。

这半年来,面临着大中军的进攻,多尔衮和皇太极都临时放弃了争权的内斗,集中力量阻止大中军对他们建奴的攻伐之战。

可是在连连失利面前,进入十月的时候,皇太极还是感觉到了他已经撑不下去了,因为豪格在崇祯十四年入关之后兵败失踪,已经不可能继位,于是在他死之前,下旨传位给了活着的长子,也就是他的四儿子爱新觉罗叶布舒,让他继承皇位,继续统治他所谓的大清国。

历史彻底的改变了轨迹,因为各种巨变,导致了顺治皇帝没有能继承皇位,历史上也再也不可能出现顺治这个皇帝了。

而皇太极四子叶布舒在皇太极暴毙之后,在盛京继位登基称皇,当日改元为顺德,成了建奴第二位皇帝,史称顺德皇帝。

多尔衮因为连战连败,逃回到了辽阳一带,不敢入盛京面圣,所以也没敢参与皇位的争夺,不过皇太极一死,他还是联合建奴之中倾向于他的势力,入京以为皇太极奔丧和面见新皇的名义,逼迫着刚刚继位的顺德皇帝承认他在建奴中的地位,授其为摄政大臣,来统一调度兵马抵御大中军的“入侵”。

可是不管他们怎么折腾,这一年冬天对于建奴来说,注定都是难熬的一个冬季,建奴严重的粮荒,导致了入冬之后大批建奴以及他们的奴隶活活饿死。

大批建奴的包衣奴为了活命,不得不进行造反,要么就想办法逃走,迫使多尔衮不得不整日里派兵到处镇压这种造反的乱局。

因为粮食的匮乏,也导致了建奴开矿的停滞,大批矿工要么造反抢粮去了,要么被饿死了,要么就逃入了深山老林之中,工匠们也无法开工,这更使得建奴的日子难过了起来。

他们本来还可以依靠着在盛京和辽阳一带的工匠为他们打造兵器来补充军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虽然入冬之后,大中军都停止了进攻性的行动,转而收缩兵力转入到了就地防御之中,可是他们的行动已经打垮了建奴的脊梁骨,剩下的就是靠着辽东的严寒,来对建奴进行最后一击了。

虽然维持这一年的辽东征伐战,对于大中朝来说也很艰难,大中朝毕竟现在平定了南方诸省,获取到了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在物资上又有几百条大船不断的给辽东诸军提供给养,所以他们的情况要比建奴好了不知多少倍,起码让辽东诸军入冬之后,都可以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

在严寒到来之前,户部和兵部联合起来,调集沿海军民船只,向辽东大量输送了一大批的粮秣,转运到了各地囤积起来供诸军越冬之用,而且此次北伐作战,也尽可能的用的是北方的兵将,入冬之后又将一大批不太适应北方严寒气候的兵将撤回到了山东一带休整,所以一个冬天基本上没有造成过多的冻死冻伤,非战争减员也没有最初预料到了那样严重。

特别是在前期战争期间,大中军获取了巨量的建奴积压下来的皮张,诸军在入冬之后,就地利用这些皮张裁制了大批的皮衣来供给将士御寒之用,同时就地建造厚实的营垒供大中军兵将御寒,并且驱使俘虏为大中军砍柴积薪,供给兵将取暖之用,甚至连稻草都实行了坚壁清野,运入各地营垒以及城中供给军方取暖。

所以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之下,这一个冬天让大中军比较轻松的度过,并没有影响到大中军多少战斗力。

特别是在大中朝宣布开海禁之后,这两年间沿海一带的渔业发展非常迅速,各地沿海百姓都纷纷自行打造渔船出海捕鱼,也为军方提供了大量的海产品,这些渔获被腌制起来,大批运送到辽东供给军中将士食用,减少了对牲畜肉类的消耗,同时又为军方的兵将们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取,确保了军方的越冬之用。

扶植

而在辽东大战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