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节(5 / 5)

加入书签

的话,这两样东西估计着又和肖天健失之交臂了。

而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东西,都是比较耐旱的东西,很适合在阳城这一带种植,特别是丘陵地上,更适合种植这些东西。

而且这两种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亩产量高,玉米后世的时候亩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斤,这时候的玉米没有后世种子好,也没有什么杂交玉米之说,但是产量也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时代中国人常种的各种粮食作物,特别是它耐旱和不择土壤的特性,便十分适合在这里推广种植,应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救灾粮,而且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而红薯就不用说了,这东西不占地,田间地头找点地方种上,产量和现在的许多农作物相比,可以用吓人二字形容,亩产万斤那都是少说了,即便眼下还没有良种,仅凭他手头现在的这些红薯,亩产量估计也不容小觑,最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几千斤以上的产量,而且现有的那些红薯也可以很快扩繁起来,绝对是一种前途无限的救灾粮。

更何况这东西浑身上下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不能吃的地方,叶子可以吃,茎秆也能当菜吃,即便是干了的茎秆叶子,照样也是上好的饲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红薯在肖天健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值钱。

可惜的是现在找不来土豆,如果再有土豆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几种高产作物合起来大量推广,很快便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和老汉聊了一阵之后,肖天健还发现老汉确实不是吹的,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耕种,积肥,施肥,灌溉几乎无所不通,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难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项,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

“老丈!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今天我有幸能和老丈遇上,乃是我的运气呀!”肖天健慨叹着对这个老汉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