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253节(1 / 2)

加入书签

最后还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合作农户收入不到一千,那是因为承包土地的极个别人家没有好好干,收成没有达到最低标准,还有两家是家里出了事,客观因素造成的。

以往农村种地的人家忙活一年的收入可以跟施向南家比。

他们家施开阳很会种地、施向东施向西也属于壮劳力,家里的地侍弄得很精心,一年的收入也就五百上下。

而现在跟施向南家原来差不多的人家,跟西施食品厂合作下来,收入都能到达两千左右,有的还能有两千多。

比以前的收入翻了几倍。

而且这还不是一整年的收入。

因为像是葵花籽、花生、南瓜这些农作物,都不是一年生的。

合作的农户们是差不多忙了半年,就有了比以前多好几倍的收入。

他们怎么可能不高兴?

领导听了也很高兴,在办公桌后面激动地站了起来,连说了三个“好”字。

“小施啊,你们接下来的发展计划里、还能不能接受更多的农户来跟你们食品厂搞合作?”

施向南知道,叫她来谈话的重头戏来了。

她的态度也很郑重。

“书记可能您也已经知道了,我的食品厂原来是接手了别人不要的,它的体量就那么大,日产量有限。我们现在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把机器的产量拉满了。要再提高产量,食品厂是装不下的,肯定是要想办法开分厂,但这会儿不是年前的时候了,开一个工厂首先要解决地的问题,还有上上下下的职工,就算我有心,这也需要一定时间……”

那位眉毛很浓,但是看着很和蔼的领导笑呵呵地摆摆手说:“你食品厂的情况我从小刘那里了解了一些。你说的这些他也提到了,不过这都不是大问题嘛,都是可以解决的嘛。现在才九月份,像是葵花籽这些,一般都是要到三四月份地里下种的,收获更是要等到七八月份了是吧?这还有一年的时间哪,来得及,来得及……”

可是时间不是这样算的啊!

就说地皮的问题吧。

她要开分厂的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皮的问题。

要是继续开在县城里呢,县城的地是有限的。

她当时搞一个新的研发室,也是为了给食品厂容纳更多的机械腾地方的,但是找这个地方的时候,就知道云山县城的地皮现在是真的不好买到。

像是施向南找的那种要盖一个研发室的,其实需要的地方不大。

住宅区也可以。

还算是能够有点儿选择。

但是要搞大厂房,除非是现在再有一个什么国营的厂子开不下去了要倒闭,她给接手过来休整休整改成西施食品厂的分厂。

否则她根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大片的地。

找到了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她能够买到手的。

当然,要是找银行贷款的话,咬咬牙凑一凑说不定可以。

但在施向南坚持不肯负债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这个原则之下,基本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了,不管老百姓们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每一年的日子都在变得比前一年更好了。

再加上国家开始越来越开放房地产行业。

地皮涨价是可想而知的。

就算老百姓想不到,公家不可能想不到的。

总之,施向南现在再想买一大块地,肯定不是两年前那个价格了。

而且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的。

因为会有其它竞争者。

现在只要平时关注财经新闻的,哪个不知道地越来越值钱了?

尤其是城里的地!

买不到合适的地的话,开分厂的事情就只能是做梦。

而施向南这会儿并不着急挣钱,至少,没有着急到需要贷款去买地建新厂的程度。

而不准备建立分厂,她这会儿承包的土地已经够多了,一年里食品厂的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百分之五十,她的原材料也不会再有供应不足的问题。

这就足够了。

施向南本来找农户合作就是厂里的专业人士计算好了亩产量、以及食品厂的日销量后,推算出来的最科学的数字。

市里和县里的领导被惊动,过来跟她打了招呼之后,她也想到了可能会惊动省里的事情。

施向南也不是没有想到领导们可能会要让她背负起一些改善农村种地的老百姓们的经济条件的责任来。

但她肯定不能上来就拍着胸脯大包大揽。

否则在领导眼里她会是个什么形象?

这会儿就刚刚好。

施向南说出了自己的难处,领导那边果然说了还有一年时间,不着急,然后就又说道:“我叫小刘给你留心合适的地方嘛!这个分厂的事情,也不是不能解决的。这是为了老百姓吃饱穿暖、脱贫的大好事,我们这些人干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小施你不是嘛,这些我都理解、理解,哈哈!”

施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