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99节(1 / 2)

加入书签

经营许可证、消防、质检……

有关部门随便在哪一关上面卡一卡进度,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就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这些部门也同样需要工作服,而他们也会找大品牌。

按理说接了官方的活儿也是长脸的好事,但是到了该结清尾款的时候那可就完全拼运气了。

或者,拼脸面和关系。

关系不够硬,运气又不太好遇到那种拖拉的,私人企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上门去逼着要债。

再难也得自己扛过去。

抗不过去,那就只有倒闭。

而私营企业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时候的私营企业有一说一都在紧张的扩张当中。

步子能跨多大就要跨多大,现金流基本没有。

每个月能按时发工资都是良心企业了。

准时支付私营企业的欠款那也是完全拼运气的事情。

上门要债的时候,人家倒也不是不给,只是一开口就会一脸抱歉地说:“我们账上最近实在拿不出钱来,您要不要再等等、等我们那一笔债收回来,一定第一时间付清您这边的尾款……”

不管去收账多少次,得到的永远都是这样的答案。

太多的私营企业,到了年底收账的时候,都是这种求爷爷告奶奶的状态。

明明是收自己应得的尾款,搞得跟孙子一样,点头哈腰地说好话就为了早点收到钱。

在这样的普遍情况下,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就跟一股清流一样。

别的部门不说,反正财务那边对这个县城里的食品厂的印象好得不得了。

再加上今年好几次扩大工作服的量。

厂子里高层开会的时候财务这边自然而然也会把西施食品厂当成优质客户提起。

曲老先生自然也就听说了。

然后近来又因为西施食品厂搞这个跟农户合作的事情,动静比较大。

官方也参与进来了。

据说官方对这个食品厂的印象非常好。

因为现在改革开放了之后,个体户、私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来。

不管能不能长久开下去,至少目前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

私营企业多了,招工自然也就多了。

也是为九河市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的。

再联系上国企下岗的事情,干得好的私营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引起官方的注意。

西施食品厂也是这些干得好的私营企业当中的一个。

它还不仅仅只是这样而已,今年又开始搞大动作,跟农户们进行合作。

我们国家的很多领导人最注重的就是农业。

要知道大饥荒才过去没多少年,还有不能说的原因,“深挖洞、广积粮”是我们国家很多年的国策之一。

种地的农民们对我们国家来说可太重要了。

西施食品厂为社会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是一大功劳,但这样的私营企业现在真的不少。

而且西施食品厂本来也不是那种需要大量工人出力的工厂,提供的岗位有限。

真正能够引起九河市官方重视的,还是因为跟农户合作的事情。

虽然合作种植的不是粮食,可她给农民们解决了收入这一方面的大问题。

人都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的,农民们有了靠自己的双手、靠种地就能活下去的好活法儿,自然而然就不会考虑抛荒、或者是把地租出去、承包出去,自己南下打工、又或者随便找一个工厂挣钱的事情了。

留在家里种地,老百姓一般都很有危机意识。

不会真的把自家的地全部承包出去种西施食品厂要求的农作物,肯定还是会种一些粮食的,至少要能够供得上自家吃饭。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不是迫不得已,不会想着花钱去买。

就算是知道花钱可能更划算,他们也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

节俭惯了,舍不得。

而因为西施食品厂的印象,这一部分留下来继续耕种的农民们,才是官方重视西施食品厂的原因。

也是因为这个,九河市的农场才主动要跟西施食品厂合作。

曲家在市里人脉极广,早早就收到了这一消息。

于是曲老先生回家的时候就在饭桌上说起这件事来。

李瑞的丈夫就问起她。

西施食品厂是不是跟她妈妈那边有亲戚关系的。

李瑞是真心喜欢制衣。

现在家里不缺她工作挣的钱,服装厂更不缺她这个外行。

所以她一天到晚都在裁缝铺子里醉心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不怎么听什么八卦。

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但看她公公提起西施食品厂的脸色,明显不是反感。

她丈夫跟她说话的神态语气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李瑞有点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