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77节(1 / 2)

加入书签

压根儿不用担心水的问题。

没有比这更理想的合作对象了。

施向南立刻跟对方签了合同。

条件给开的很好。

导致农场的人刚开始还以为看错了,仔细看过了,跟施向南确认过以后,又好像有点怕她会反悔似的,赶紧就把合同给签了。

施向南的合同里写的是合作十年。

对方还觉得这个条件加的挺好,

签了合同后皆大欢喜。

双方都期待满满地等着明年进行合作了。

签下了第一个农场,施向南就有信心去谈第二家、第三家了。

既然葵花籽的产量目前还不够让她想着扩张的事。

而南瓜子又因为目前还没有籽用南瓜这样的品种可以购买,温长冬的培育进行的还算顺利。

可是他那边到能够提供食品厂过百万的需求的程度还早着呢。

有的等。

籽用西瓜就更不用多了。

进度比南瓜子还要慢。

施向南现在反正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就只能盯着搞产供销一条龙这一件大事来行动了。

这也是食品厂的根本所在。

做成了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有任何人把控原材料,对食品厂搞什么小动作了。

他们只要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再加上产品的质量过硬,那基本食品厂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除非是施向南自己不想干这个了。

或者是她的内部管理出现什么问题。

施向南可不这么觉得。

因为他们随着食品厂的名气渐渐起来、工资待遇也是出了名的好,今年已经开始跟去年刚开始的时候不一样了。

现在很好招人了。

于是食品厂也理所当然地提高了招聘要求。

他们现在招的大多都是有学历的人了。

高中学历、大专学历。

甚至六月里还收到两个在机关单位上吃公家饭的、办了停薪留职想下海闯荡的人。

这两个人在原来的单位那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当然,他们的年纪都不大。

学历也比较拿得出手。

就是因为年轻、敢打敢拼,所以才能率先咬着牙办理停薪留职,想出来挣钱。

这两个人的原单位也属于那种需要八面玲珑的。

要到处应酬的单位。

因为他们不在单位上干的原因就是同样的辛苦,但工资是死的。

家里头缺钱,想多挣钱。

所以才会出来。

施向南看了两个人的简历后,也很大方。

虽然两个人也跟李唐风一样,在面试的时候几乎是明说了。

人家只是想下海自己做生意但是还缺点本钱,所以来私营厂子里头想多挣点,攒点本钱就去南方自己找机会了。

所以这来找新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钱不够多。

这样坦诚地说出来,总比藏着掖着暗搓搓的、等到钱攒够了的时候钱直接走人来得好。

至少施向南是这么觉得的。

对方没有隐瞒。

施向南也大方地表示,那就让他们去搞销售。

做这个是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有提成的。

谈成一家合作就按百分比拿提成。

干得多钱就多。

当然,他们食品厂现在已经不做零售了。

搞的都是批发。

所以施向南要求他们去谈的是批发生意。

虽然说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扩张,但那是在全国范围内的。

食品厂肯定不可能停滞不前。

施向南今年给自己的要求就是,稳住原先销量的基础上,保证每个月都有增加。

不管多少,总要有增加的。

否则食品厂在招收人手、也在搞承包合作这样的方式,支出变了,也就是说成本变多了。

不继续提升销量拉高营业额的话,难道她还要给食品厂的人减工资吗?

食品厂在一天一天变得更好,这是有目共睹的。

食品厂的待遇好这也是出了名的。

她要是在这个时候降低工资,就不说食品厂的工人们会怎么说了。

外界知道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西施食品厂是私营企业这是众所周知的。

几乎所有人也都知道,它的厂长只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年轻女娃,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家庭底蕴。

换句话说就是它没有任何官方作为支撑的同时,也经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遇到了什么大风大浪就很有可能直接沉船,再也爬不起来。

这个月挣不到钱了,它下半个月就可能直接发不出工资。

西施食品厂可经不起什么要倒闭的风言风语。

施向南也很清楚这一点,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