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29节(1 / 2)

加入书签

俩人是新婚夫妻不提。

施家也从来没有要叫两口子长时间分开的规矩。

当然,以前不管多少人一家子都是住在一起,一年到头就忙地里的那些庄稼活儿。

最多也就是农闲时外出打一两个月的短工,这不算什么。

打短工也不可能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那样挣到的一点点钱还不够一家三口花的。

根本没人想到夫妻分居两地的事情。

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施家,施向南这是还没有结婚,可她的两个哥哥,目前可都是两地分居的状态。

施向东和钱秋雁还有儿子还没上学,长期见不到爸爸妈妈其中一个,肯定是不行的。

而施向西跟杨娜娜结了婚,也没有藏着掖着,施向西早就想要生娃娃了。

从施家的第四代飞飞出生后,他就经常囔囔着自己一定要生个女娃娃!

这样家里就不是小妹一个独苗苗了。

施家也没人想着不让他们生养孩子什么的。

结了婚生孩子,这在施家洼的所有人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做才奇怪。

这两对夫妇分居两地都很不合适。

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二叔和三叔家自然跟施向南打听起了挣钱的事儿。

她现在是羊滩镇独一份的聪明人、大老板,无数人都想问她这样的问题。

自家人当然是最顺理成章的。

他们问了,施向南也就说起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房地产属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行业。

可地产商需要一定的人脉、本钱,普通人做不了。

但搞房地产、开发商品房,盖房子的工人、施工队总是需要的!

还有搞建材的,不管是自己开店做建材买卖,开始去做源头供货商,都有办法可想。

不夸张的说,只要胆子够大、敢冒风险,这年头去人多的地方,哪怕是摆地摊都能发财。

更不要说随着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冒出来的各行各业,像是旅游业、饮食行业等等。

能做的太多了。

施向南说了几个例子后,眼看着二叔和三叔家就都心动起来。

二叔三叔家她都开了口了,当然也不会忘了自家亲大哥、亲二哥。

施向东的事情她早就已经在考虑了。

首先他们父母这个年纪,在农村里还不算是上了年纪,是可以正常下地干活的。

以往干得多是因为家里近十口人要吃饭,种地少了、收成不好,一家人就有可能吃不饱饭。

只能拼命地干活。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施向南敢说,哪怕是爸妈今年就不种地了,都到县城里来跟她住在一起,也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

施向南没有这样说,只是因为了解父母,知道他们都是干惯了活儿的人,真的闲下来会受不了而已。

实际上她不是没有试着开过口,刚说了两句施开阳就直摇头。

连张秀珍都不同意。

“城里买根葱都要花钱的日子哪儿是我们能过的!你那家里就那么一点儿活,我动动手就干完了,就干坐着玩。一两天还行,天数长了我是浑身难受。”

他们也的确没有到退休年龄。

反正已经跟村里人谈妥,今年施家洼、还有临近的各村都开始大量种葵花籽、花生,甚至南瓜也有。

这些农作物成熟后、采摘、晾晒、以及收购,都需要有人来经手。

更何况施向南还把试种新种子的事儿也交给了三太爷和施开阳来管着。

两人收到种子以后,可一直都是干劲十足。

要不施向南今年到三太爷家送年礼,他也不能那么高高兴兴地就收下了。

施向南今年的计划里是要先把三岔口到家里的路给修好了。

通了车,后面的一系列计划都会方便很多。

首先收购食品厂需要的农作物不会像现在这么麻烦。

再者就是施向南要给自家盖房子的时候,村子里通了车速度也会大大增加。

新房子盖起来,该买的都买,施家洼的家里住的也就舒服了。

父母在家也有事情可做。

不用操心他们。

真有个什么大事儿、急事儿,村子里通车,也能尽快见上面。

家里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的情况下,他们纯粹是为了价值问题在工作,就不用那么拼命干活,也不会背负那么大压力。

完全可以少种一些麦子玉米了。

施向东就可以空出手来,施向南正好也有个活儿要交给他来干。

钱秋雁就更不用提,她已经在准备要考证了。

现在她的能力就已经得到了食品厂所有算是领导的人的认可,考了证以后,就更不会有人说任何闲话了。

她每个月的收入都不少,反正比一些有关部门的领导每个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