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24节(1 / 2)

加入书签

那也没必要送这么贵的啊!

张秀珍忍了又忍,想着大年三十儿的,到底忍下心疼,没有吭声。

当然,也是因为唐青娥也在。

这也是今年家里情况好了,她们都比较闲。

两个儿媳妇还有儿子都在厨房里忙活团年饭。

张秀珍已经可以闲着烤火,只等着中午吃饭就行了。

可她就是手上停不下来,总要找点活儿干。

没有活儿干,可不就是要找点事儿做一做了。

于是就盯上了施向南。

可有唐青娥在,张秀珍光是心疼也不好真的开口拦着她。

憋得难受。

施向南都走了好一会儿了。

张秀珍还盯着大门口她离开的方向。

一同坐在那里烤火的唐青娥喊了一声:“南南妈?”

张秀珍看得太专心,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唐青娥又喊了一声她才回过神来,答应了一声。

“妈,啥事儿?”

“别看了。”唐青娥冷不丁地说道。

“你就是把门瞅出个洞来,南南今儿也要把东西都给送出去。”

张秀珍看自己在想什么被婆婆给看出来了,又想到其实婆婆这么多年也是个节俭的人。

她就索性说道:“妈,南南挣钱了,要给村里的长辈们送点吃喝好过年,这我支持,可是这送的也太多了……”

“这可是过年的时候啊,一条鱼多少钱?那些苹果橙子多贵啊!大白兔往年是咱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她这一送就给人送去一大包……”

唐青娥等着她絮叨完了,才问道:“你是不是不知道南南这个月一天的营、哦,叫营业额、也就是毛利有多少?”

张秀珍只勉强认识家里人的名字,识字都不多,数学更是一塌糊涂。

她只知道施向南的食品厂这时候每天都能挣很多钱,但具体是多少没有人告诉她,她就根本算不出来。

也完全没有概念。

唐青娥瞅了瞅外头没有人,她又防备地看了看左右院墙,压低了声音说:“一天卖出去二十万以上的都货,食品厂一天的毛利就是五万块钱。”

她说完还强调了一遍:“一天,五万。腊月这段时间,她厂里一天卖出去不止二十万斤。”

张秀珍瞪大了眼睛,整个人如遭雷击。

好一会儿后她才抖抖索索地小声说:“五万、五万块钱?一天?我的天哪……这得是多少钱啊?妈,五万块,换成大团结是不是要堆满一屋子啊?”

唐青娥不想跟扯这些没用的,而是继续说道:“厂里有好几个咱们施家洼的小伙子,一天进多少货、大货车拉走多少货,他们稍微留心一点就能算明白。”

“那些大小伙子可不跟你一样糊涂,一天出货多少。食品厂收瓜子花生的价格和批发出去的价格在那儿摆着的,人家算一算就知道一天毛利多少了。”

张秀珍虽然根本没有看见这么多钱,但这时还是忍不住慌张起来:“他们知道了,过年回来还能忍着不跟家里人说?那这会儿是不是咱们全村都知道了?”

“这咋得了、妈,这咋得了……咱们是不是不该回来?”

唐青娥年轻时候脾气倔强还很急躁,刚嫁到施家洼的时候她也跟男人吵架甚至动手。

但随着孩子一个个地出生,她的年纪慢慢变大,脾气也好多了。

尤其这十多年,孙辈们一个个都长大了。

她的脾气就更好了,几乎很少再有人看见她发火。

可这会儿,唐青娥就想发火了。

要不是想着这是大年三十。

还有就是老一辈的人忌讳比较多,在唐青娥这辈人的观念里,进了腊月就不允许再说晦气、不吉利的话。

不光是别人不许说,她自己也不会说。

说了影响来年的运道。

要不是忌讳这些,她就真要骂这个大儿媳一顿了。

“咱家的根子在施家洼,还能长年累月不回来?!坟上的纸也不烧了?就算咱们真不回来了,县城能有多远?别人有嘴有腿的,你还能把县城的门关上不让人去?”

张秀珍说不出话来。

可她一想到那个数字,心里头就砰砰砰跳个不停,心都要跳出喉咙了。

“年轻人有手有脚的,当然要靠自己拼一份家业出来,多少那是他们自己的本事。可村里那十来个老头子,年纪都大几十了,能出去拼吗?”

张秀珍总算转过弯儿来了。

村里其实只剩下十多个老头儿老太太了。

要不就是儿孙一大堆在村子里,就跟唐青娥的情况差不多。

要不就是没有儿孙的可怜人。

施向南去给无儿无女的可怜人送这么一份厚重的年礼,说到哪儿都能得一声称赞。

给儿孙成群的人送年礼就更好说了。

老头老太太们是长辈,不管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