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16节(1 / 2)

加入书签

刚拿回来的时候张秀珍一算账心疼死了。

就算是五毛五一斤,三百斤也得一百多块钱,瓜子和花生加在一起得足足三百多块了!

她念叨了好久,买这么多干什么。

施向南的意思是,家里本来就习惯了冬天在家里猫冬要嗑瓜子的。

多拿一些回来有备无患,真要是剩下来了还可以放着自家人吃。

冬天又不用担心生虫和回潮的问题。

结果今天一看客人这么多,而且听说是施向南自己的食品厂里产的瓜子和花生,就算是少数本来对这两样东西不感兴趣的也会抓两把尝尝,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好东西为什么能卖的那么好。

这样一来,三百斤瓜子和花生其实真的不算多。

在场的几乎人人都吃了不少。

来找施向南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人说起这个。

“难怪你们食品厂的瓜子卖得好,这味道是真好吃。”

“是啊,零卖六毛五一斤,我怎么也舍不得买,这回可算是尝到了,可真香啊!”

“没吃过的时候我也嘀咕说怎么就卖得这么好,这会儿尝过之后啊,就觉得该人家卖得这么好。”

也有那种原本就喜欢吃瓜子的。

“这瓜子太好吃了,我能坐着一边烤火一边吃瓜子,吃满满一天不带停的!”

“这瓜子儿哪儿哪儿都好,就只有一个毛病,就是吃着费钱!我这心里头啊,只要一想到这东西六毛五一斤,再想吃我也不敢吃了!”

“南南,怎么卖这么贵啊?不能便宜点吗?”

施向南摇摇头:“三表婶,这个价格不贵了,你们光说买着六毛五一斤,怎么不想你们的瓜子卖给我就三毛钱一斤呢?”

还真别说,施向南的食品厂收瓜子花生已经很久了,现在差不多全省都知道了。

现在连穆建武都开始加入二道贩子大军。

到处收瓜子,攒的多了再一起拿过来卖给西施食品厂了。

要说在整个羊滩镇范围内,不知道西施食品厂收瓜子花生的真没有多少。

连隔壁省,袁京表哥夫妻俩留在厂里干活后,二姑住了几天就回去了。

她走的时候也说要回去收瓜子送到食品厂来卖哪。

虽然到现在也还没有送来,但眼看着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今天来的人,几乎家家户户的瓜子花生都有卖到西施食品厂。

三毛钱一斤!

根本没有比她更高的价格了。

那些骑着自行车上门收的小贩子们给的价格只会低不可能比三毛更高,不然人家赚什么?

于是听到施向南说,要是卖的便宜的话,她收购价就要跟着降了。

毕竟她的厂子里那些机器设备要花钱、水电要花钱,还有工人们的工资也都要花钱的。

如果三毛钱收四毛钱卖出去,她拿什么发工资?

一听到施向南这么说,说瓜子贵的人立刻就不说话了。

因为专门来找施向南说话的聪明人们,哪个没有想过以后要叫自家儿子、侄子、外甥……去食品厂工作?

食品厂挣不到钱了、发不出工资了,他们还怎么叫家里人去上班挣工资哪?

于是大家又开始一股脑地夸奖施向南脑袋灵活、能干。

发现这儿热闹的人踮脚往这边一看,哇,不得了,这不是食品厂厂长吗!

赶紧也过来凑热闹。

有求于人、或者是打算着以后找她帮忙,再不长眼色的人也不会触施向南的霉头。

于是与群人越说越热闹。

开席没多久,三叔家的施向国就一路小跑着过来了。

施向南一看他的脸色不太对,连忙拨开人群走过去拦住他:“向国哥咋了?”

施向国稍微低着头,脸色难看:“村口,韩家沟的人来了。”

施向南也皱起眉头来:“啥?”

韩家沟跟施家洼离得近,两个村子肯定有互相嫁娶的,东拉西扯地算一算,两个村子里肯定有不少都能算出亲戚关系来。

今天是施家办喜事儿,只要上门来的,哪怕是空着手过来说一声恭喜,施家也会招待对方吃席。

韩家沟那些算得上亲戚的,不管是远的近的,这会儿其实都来了。

说不定都坐在席上正在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他们这儿的人老少爷们,哪怕是女人们都有酒量,一二两白酒根本不在话下。

冬天喝点白酒暖和。

这个时节办喜事儿的人家,不管是瓶装的还是便宜的散装酒,白酒那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施家准备的酒也多。

就怕不够招待客人。

韩家沟算得上亲戚的这会儿都在席上吃上了。

意思就是说,没来的那就是真的没有任何亲戚关系,要不就是跟施家不对付,不愿意上门来的。

施向国这时候说韩家沟来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