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106节(1 / 2)

加入书签

二十万,那是多少个零啊?

多大一串数字?

唐青娥不敢想象,但又不觉得姐姐会骗自己。

她没事骗自己干什么?

她也不是这样的人。

姨奶奶用赞叹的语气说:“是啊!真有这么多!时代跟咱们那时候是真大不一样了,年轻娃娃们也是真的不得了啊!”

唐青娥想起南南跟她说的瑞姑姑家开的服装厂的事情。

裁缝铺、服装厂……

还有她说的在九河市里已经开了一二十家连锁店的叫什么超市的、杂货铺!

看来这改革开放,是真的不一样了啊!

明儿回去了她也要好好地在外头看一看南南的食品厂。

这是她亲孙女哪!

她看着她从一点点大,长到现在这样的。

一年前她还是个学生娃,哪能想到就这么几个月,就这样大的变化?

要不是亲眼看见,说出去都没人敢信的吧?

正在被奶奶和姨奶奶频繁提起的施向南并没有打喷嚏,她在忙着跟李唐风商量元旦晚会的事情。

这段时间食品厂每天出货量稳定,产量稳定。

仓库里又可以每天每样货都存下一些了。

所以从现在一直存到元旦,腾出半天加一晚上时间不生产是完全的。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施向南就计划着要搞个晚会放松一下。

大家可以主动报名,要是没人报名的话她就去外面请人来表演节目。

唱歌唱戏、相声小品都可以。

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从1983年开始办的,这都办了快十年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庆祝模式、表演模式。

接受度很高。

施向南提出这一点,李唐风当然没有意见。

他们又不是深城那边一些黑心小工厂,一天叫工人们在车间里站十二个小时,上厕所都得一路小跑紧赶慢赶。

食品厂在县城里的口碑一直很好,这慢慢培养起来就是品牌形象的一种。

再说他们都是拿工资的。

这整个食品厂都是施向南的,她自己愿意少挣半天钱,还拿钱出来让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过元旦。

李唐风还挺为自己有个这样的老板庆幸的。

因为这代表着只要他不犯什么要命的错误就一定不会被开除。

南方发展快,好处肉眼可见,但也有一些坏处,比如如果你在一个位置上太久没有比较大的进步、又或者是单纯妨碍了别人的路。

那老板根本不管这个人对公司有没有贡献、有多大的贡献。

可能直接就把人开了。

要是当初合同签的比较随意,或者是没有合同,可能连遣散费都不会给。

就是这样的利益至上。

见多了这样的人和事情,现在有个这么有人情味的老板,李唐风觉得挺好的。

他没有别的意见,两人商量的进展就很快。

商量得差不多了之后,李唐风就拿着比较基本准备去找刘芳、钱秋雁一起开个小会,然后去厂里公布这件事,让大家踊跃报名了。

只要施向南舍得钱,完全不用担心职工们会不敢报名上场表演的问题。

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奖品摆出来,工人们就会把所有的顾虑抛诸脑后,争着抢着去报名!

事实也的确如此。

刚开始去厂里说要搞元旦晚会的事情,大家还挺兴奋的。

听说要让厂里人自己表演,大家又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都不太乐意的样子。

后来又听说有很多奖品,比如第一名,是一台缝纫机,这年头还有不少人家习惯自己做衣服。

哪怕自家不做衣服,缝补衣服啥的,缝纫机也方便多了。

最重要的是摆出来好看、说出去好听呀!

反正在云山县城是这样的。

大家一看到缝纫机都兴奋起来了。

接下里的奖品还有一台落地风扇,可以自动转头的那种,又漂亮又好看!

还有一个压面机。

都是非常实用、很多人家舍不得买的东西。

后面一些三等奖鼓励奖那些洗衣粉、肥皂、还有吃的喝的之类的,也都是每一样都买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这谁忍得住嘛?!

要知道一共也就十几二十个节目,这里的奖品都有十几二十份了。

这岂不是明晃晃地告诉大家,只要参加了就全都有奖品?!

那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反正都是一个厂里的,谁不认识谁啊,脸皮厚一点就上呗!

这也是刘芳平时的工作做得好。

作为西施食品厂人事部的光杆司令部长,其实刘芳是不太能够胜任的,因为她完全没有干过招聘之类的事儿。

来的跟第一批进厂的人相比也比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