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7节(1 / 2)

加入书签

施向南最后一次叮嘱他们:“要是找不开就赶紧想办法跟旁边的人换一下零钱。”

“知道。”

“小妹你想得真多!”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是,最开始小妹说要去做个体户,他们也觉得是瞎胡闹,瓜子煮出来很香他们又觉得好像能行。

可是三毛一斤收来的瓜子,又觉得估计赚不到钱,现在再想想,她做了这么多准备,啥都想到了,赚钱也是应该的。

阳历九月二十二号,农历八月初六一大早,天刚亮。

施家到唐青娥那儿放了一把家里的钥匙,就全家出动往镇上去了。

还没出村就遇到跟他们一起往镇上的人,对方的阵仗比施向南家更夸张。

“阳娃恁早啊!”

“八叔你们也早!”

“这不是趁着上会,想去镇上卖点东西,多少挣点家用嘛。”

这是村里三太爷最小的儿子,排行老八。

虽然年纪比施开阳还小一岁,但他辈分高,也得喊一声八叔,施向南兄妹几个就得叫他八爷。

他编箩头簸箕的手艺是家里一代代传下来的。

施家洼没有竹林,柳树也很少见,他就用漫山遍野的紫穗槐的枝条就能编出结实耐用的箩头簸箕。

每年还会用新麦秸编很多草帽。

村里人谁家要用,拿几个鸡蛋、或者是地里的一把葱一把蒜上门,说一声八叔就抽空给编了,也不收钱。

所以三太爷在施家洼威望很高、八叔在施家洼的人缘也很好。

八叔的一对小孙子孙女被他们爸爸放在新编的大箩头里挑着走,俩小孩就在箩头里打闹,兴奋得很。

看见施向东挑着的布袋,两个小孩露出渴望的眼神:“大哥——”

还没说出口,施向南就从自己拿着的提兜里给他们一人抓了一把。

要在熟人面前做生意,这样的往来是难免的,家里瓜子越来越多,笸箩不够用,她去找八爷新做了好些,对方也就收了点包谷,给烟都不要的。

八叔立刻阻拦:“南南,不能给!这要是在家里俩娃娃去你家玩,你给瓜子我不拦着,今儿这是要拿去卖钱的东西,可不能给。”

施向南笑得甜甜的:“八爷,不要紧,要卖的在我大哥二哥那儿,我这本来就是拿着给大伙儿吃的。倩倩他们俩这么小能吃多少啊?”

说着已经把瓜子塞到了两个小孩手里。

他们能被放在箩头里挑着,大的那个也才不到五岁,小手伸出来肉乎乎的,十来颗瓜子就拿不下了。

八叔这才没再说什么,只是深深地看了施向南一眼。

阳娃两口子没说话,向东两兄弟也没开口,是阳娃家这个要做个体户的女娃招呼的,就看她这机灵样儿,生意就差不了。

一路人遇到的人越来越多,施开阳两口子最多见面时打个招呼,全都是肩上挎着提兜的施向南应酬。

见到带小孩的就发瓜子,她的手天生的小,看似抓了满满一把其实没多少,但她这大方的做派大家心里舒服啊!

八叔在心中默默点头。

说不定这姑娘做个体户还真能成!

到了镇上,众人分开,飞飞早就被爸妈交代过今儿要跟着爷爷。

他被瓜子、还有姑姑承诺的雪糕、糖葫芦哄好了,到了镇上乖乖地就跟着爷爷走了。

施向南三兄妹按照提前说好的,各自去各自的地方。

年轻人空手到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施家人挑着重物带着小孩走得慢一点。

用了两个小时多一点,到镇上的时候已经能看见太阳了,镇上也已经热闹起来。

戏台是前一天就搭好的,今儿只需要戏班子的人吃过早饭,就能登台开唱。

年年都是这样,羊滩镇的人都习惯了,戏台下早早就有爱看戏的人提前占好位置等着了。

施向西没有固定地点,他帮着施向南姑嫂两个把一大袋瓜子挑到了戏台这边才放下。

钱秋雁开始张罗着把旁边碍事的大石块和垃圾捡一捡。

施向南拿着钱去买馒头,成年男人拳头大的馒头一毛钱一个,很划算,吃起来管饱顶饿。

她一口气买了四个。

先就近给了二哥两个:“今儿你要跑来跑去的,饿着肚子可不行,多吃点。”

施向西笑嘻嘻地收下了:“二哥就当你提前给发工资啦!”

他们家早饭吃的红薯,没什么油水,挑着几十斤东西走了两个多小时,早就饿了。他接过馒头不客气地就啃了一大嘴。

施向西找到大哥,他已经在三岔口找好了位置,正在大声吆喝:“卖瓜子儿喽!不脏手不上火的香瓜子儿!六毛五一斤喽!先尝后买不香不要钱喽!”

他本来还担心价格太贵没人买,结果刚喊了两嗓子,就有旁边店里的老板娘出来问:“先尝后买?”

跟老板娘一样被“先尝后买、不香不要钱”吸引的来上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