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把亲爹卷成首辅(穿书) 第103节(1 / 3)

加入书签

当许淙把自己县试、府试还有院试做的诗写给云知府看的时候,他当时的表情许淙一直忘不了,感觉就是在说‘这是什么垃圾’一样。

许淙:“……”

就,非常伤心了。

好在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成果还是很显著的。最起码突击了半个月怎么做诗之后,许淙就庆幸自己没有把小时候写的那首‘我的好友孙大郎’写给老师看,不然……

许淙忽地打了个寒颤。

“少爷,您冷吗?”

青木抬头望着正在头顶上的大太阳,不解地问道。

许淙:“我不冷。”

他就是想到自己的未来,觉得多一个老师还是有坏处的。因为云知府知道自家过几天就要启程了,所以给他布置了很多功课。单单后面一年要读的书就列了长长的一张单子,并且还要每隔十天写一首诗,还说以后要寄给他检查云云。

许淙,许淙当时看到云知府的表情,当然是马上答应下来了,还保证自己会按时完成。

不过答应归答应,但并不妨碍他在许明成和云知府看不到的地方,短短地沮丧一下下。他觉得按照老师布置的这个阅读量,自己以后别说一年画两本画册,就是一本都够呛。

清闲的好时光,就要一去不复返了啊。

“青木,你说以后我两三年不画一本画册的话,邹东家……”

没等许淙把话说完,背后就传来了一道清脆的声音:“师兄你以后都不画《竹精传记》了吗?”

许淙:?

他一转身,然后和好奇望过来的莹姐儿大眼瞪小眼。

……

此时,后院里云知府和云夫人正在商量事情。

“老爷,把蕙姐儿和莹姐儿送回京城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啊?”

“妾身觉得许夫人也是个靠谱的,托他们一家送蕙姐儿和莹姐儿进京,我们也能放心。毕竟她们过了年就十岁了,也是时候送回京城,让祖母和母亲替她们相看起来了。”

云知府觉得头疼,无奈道:“再等等,再等等吧。”

“她们都还小。”

“而且祖母和母亲都信佛,每年都要去寺庙住些日子,蕙姐儿和莹姐儿这么小就送回去,若是移了性情也不好。”

“更何况祖母年纪也大了……”

“老爷!”向来温柔贤惠的云夫人听到他这话,声量都略提了些,“她们过了年就十岁了。”

“京城的闺秀们,那个不是十岁上下就随着长辈们出门会客,结交些性情相合的手帕交,同时也让各家的夫人们相看起来。”

“若是有意,及笄之后就会请了媒人上门提亲。”

“老爷你下一任还不知会到何处,若是耽搁个年,误了她们的终身可如何是好?”

云夫人的担心,也正是云知府此前顾虑的地方。

事实上自从几年前云尚书入阁后,夫妻二人对于儿女们的婚事,就多了几分忧心。儿子还好,长子云麒已经考中了举人,并且说好了人家,等他金榜题名就可以张罗婚事了。至于幼子云麟,离他成亲的时候还远着呢,现在也不用着急。

最让两人放不下的,是两个女儿。

因为云知府最近七八年都辗转在外为官,所以蕙姐儿和莹姐儿也跟着他们两人去过很多地方。小的时候还好,但随着她们长大,婚事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地方上不是没有适龄的年轻人,比如颖昌府就有人想和云家结亲,但云知府从未考虑过此事。其一当然是如果把女儿们嫁在颖昌,他调任后就鞭长莫及,以后照应不到不说,恐怕还很难再见面。

其二就是那些人家的孩子们,学识并不突出,以后不知道能不能考中进士,若是考不中,那把女儿嫁过去作甚呢?

难道是为了提拔女婿?

很显然那是不能的,毕竟结亲是为了两姓之好,而不是为了帮扶另外一方。

京城就不一样了。

能在京城安家的人家,轻易不会离去,不但门当户对还知根知底。最重要的是京城有出息的年轻人多,可以给女儿们选个好的。

娶媳妇只要儿媳妇人好,娘家明事理即可。

但嫁女儿最好是公公与自家同进退、婆婆和蔼、夫婿上进、妯娌也不蛮横霸道,小姑更不会无理取闹。除此之外,最好家中还有恒产,能够让女儿们嫁过去后一辈子衣食无忧,不必为两斗米发愁。

但这样的人家,一时半会是难找的。即便找到了,人家一看蕙姐儿和莹姐儿是在外面长大,在京城待的日子短,也会心生犹豫。因为常住京城的人会觉得别的地方都是乡下,养不出有眼界的姑娘。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把女儿们往京城一扔就能够解决的,女儿们不在眼皮子底下,未来女婿也没亲眼看过,这让人又如何放心呢?

所以云知府迟迟未能下定决心。

云夫人也是如此,她犹豫了一会儿道:“老爷,你得拿个主意了,到底送不送女儿们回京,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