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节(1 / 3)

加入书签

卫驰颔首,沈鸢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方才那黑衣人所言,确是有些东西在。先只是他以为沈鸢先前沈鸢对黑衣人开口说得那几句,还真有几分像真。确是他小看她了,只当她害怕得不行,没想她不仅能沉着应对,事毕之后还能将对方所言记得如此清楚。

卫驰没有再问,转头将视线投向外头,天色已沉,风也大了起来,迦叶寺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白鹤镇上有大理寺的人盘查周围,即便迦叶寺位置偏远少人,算着时辰,大理寺的人,应当快要赶到了。

目光收回,卫驰看向沈鸢:“此处应无线索了,走吧。”

两人一前一后地步出厢房,门外,迦叶寺的主持等候在外,见二人出来,躬身行了个佛礼:“老衲法号寂空,见过将军。”

卫驰驻足,抱拳回了个军礼。

“寺中突遭劫难,老衲谢将军出手相救之恩。”主持是位上了年纪的老者,说话语速温吞缓慢,又因寺中突然遭遇了这样的事情,一时难以接受,语调中满是苍然和悲戚。

“老衲有眼无珠,不识歹人面目,为本寺招来祸患,如今劫难已至,不可挽回,只求能尽力补救。将军的命令,老衲皆已照做,询问的话,寺中僧人也已一一作答。但老衲有一事不解,为何将军下令称,不得移动逝者尸身?”

“逝者已矣,”主持俯身重重一拜,声音也带了哽咽,“老衲希望他们能尽早入土为安,入轮回永道。”

“主持稍安,”卫驰沉声道,“再过一刻,最多一刻,待我等得人到了,余下的事全凭主持做主。”

主持并不明话中之意,却也不敢再问,对方既已给出准确时间,他也只能再静静等候,俯身怅然道了句“阿弥陀佛”后,便退开了。

眼见主持走远,沈鸢没忍住心中好奇,开口问道:“郎军等得是何人?”

卫驰语气淡淡:“大理寺的人。”

寺中惨案已发生过去两个多时辰,大理寺分明就有人手巡查在周围,却久久未有人来到,不是他们无能,那便是其中安插有萧彦的耳目。

方才他已派人快马赶回上京,将事情告知大理寺卿,刘大人为人正直刚正,亦同他有几分交情在,且崔默的案子,本就是大理寺的差事。此事若有镇北军出面来办,怕是不妥。

崔默、萧彦府兵、能证明他们身份的证据都在此处,大理寺的人只需赶到善后,将余下的琐事处理清楚,报到陛下那里,便是大功一件。

卖这样一个人情给大理寺卿,他不会不想要。而他想寻的只有官银,其余事情,并不想插手。此事最难办的部分,他已然都处理好了,将余下事情交给大理寺来办,可谓一举两得。

沈鸢心中了然,她知道卫驰不想让旁人知道他插手此案,借大理寺之手善后,是最好办法。只是,眼下崔默已死,他手中除了账簿之外,还有私吞下来的官银。账簿或许一时半刻找寻不到,但被崔默所贪的那部分官银,很可能就藏在迦叶寺中。

“郎君,”沈鸢拉住卫驰的手,“崔默所住厢房虽没有发现,但迦叶寺地广人稀,是个藏官银的好地方,我以为,可将寺中上下仔细搜过一遍,或能有所发现也不一定。”

卫驰看一眼她拉住自己的手,又抬眼看她:“还有什么想法,都说说看。”

“官银必得在大理寺的人赶到前搜出,否则待他们接手此案之后,若有寻得官银,只会上交回户部,并不会立即充作军饷使用。”沈鸢郑重道,她虽为女子,不得入官场,但曾为户部尚书之女,对这些办案流程自也知道一些。她知道卫驰之所以愿插手此案,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官银,他想今早找到遗失官银,早日下发军饷。

眼下崔默已死,若想寻找账簿,仿佛大海捞针,但官银不同。据她手中的那部分账簿来看,崔默手中当有两万两官银,虽远不及被贪的三十万两数目,但也可缓燃眉之急。两万两官银的下落,远比薄薄几页的账簿要好找得多,且官银极有可能,就在迦叶寺中。

卫驰看着沈鸢,忽地扬了下嘴角,只因听出她话中的意思,是在为他着想。

从今日在寺中见到她起,便处处透着古怪,她的解释虽都合理,但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不是巧合。总觉得她心里藏了什么事,问不出,索性便不问了,若她真的肯说,亦无需他问。

近卫已分派下去,在寺中各处搜索,崔默先前常去哪些地方,寺中大小院落佛堂,搜寻尚还需要些时间,一刻钟的时辰,足矣。

他未对沈鸢提及此事,并非对她不信任,只是怕她忧思多虑,毕竟崔默的死对沈家的案子影响很大,他不想再看她黯然神伤。

此刻,听她主动提及官银,且处处为他着想,心中疑虑转眼便烟消云散。卫驰转手将她冰冷的小手包裹在掌心:“在找了。”

沈鸢还未完全明白过来他话中的意思,下一刻,便有近卫上前禀报:“禀将军,寺中东北角的诵经佛堂内,有处暗道,里边藏有大批官银。”

“有多少?”卫驰沉声道。

“已清点完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