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2节(1 / 2)

加入书签

兀良哈的首领们商量之后,觉得这是个向永乐帝表忠心的机会,集体上疏,胆敢刺杀皇帝陛下,绝对不能放过!兀良哈真诚希望代表大明,坚决消灭他们!

蒙古三部之外,野人女真也凑了一把热闹。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消息辗转传到女真已经变了味道。

明朝天子被刺杀,这个没错。

刺杀天子的是个汉人,这个也没错。

杀手勾结的势力却是鞑子女真都有。这就有点微妙了。

女真首领们不淡定了。这没法淡定。明朝把北元撵得满草原跑,收拾起自己岂不是更简单?

经过一番商议,女真首领们决定组织队伍,前往北平朝贡。事情赶早不敢晚,去晚了,明朝的军队怕会打到家门口了。

永乐元年十月,鞑靼,瓦剌,兀良哈,野人女真的使臣和朝贡团队先后抵达北平。

同月,孟清和也终于结束了牢狱生涯。

走出刑部大牢,阳光有些刺眼。

朱高燧已奉前往开原,朱高煦特地在大牢外等着。

见到朱高煦,孟清和行礼道:“见过殿下。”

看着孟清和,朱高煦半天没说出话来。

是不是该让兴宁伯饿上两顿再去见驾?

这样哪像是刚出狱的?

看一眼站在孟清和身边的沈瑄,朱高煦转头,果断将这个念头丢到了墙角。

悠闲

出了刑部大牢,孟清和并未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朱棣下了释放兴宁伯的旨意,却没令其官复原职。手里没官印,头上没乌纱,任务没下达,孟清和乐得无事一身轻。领着伯爵的禄米,每日里喝喝茶看看书,偶尔写信给道衍交流一下读书心得,坐累了到街上溜溜弯,何等的悠闲自在。

如果哪天皇帝突然想起他,让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孟清和还有几分不适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三个月的牢狱生活,吃得好,睡得好,除了环境差点,偶尔帮沈瑄挑拣一下公文,再不用关心他事,称得上舒服。习惯了这样的日子,突然回到快节奏的生活中去,孟清和当真有几分不情愿。

况且,以目前北京行部和行后军都督府的工作节奏,一头扎进去,和打了兴奋—剂一般的文武拼搏奋斗,难免累个好歹。

被关一场,吸引了幕后宵小的大部分注意力,为永乐帝奉献一把,让锦衣卫从容布局,查出主谋,顺带做了永乐帝吩咐的私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凭此大功,不求恩赏,只想带薪休假一段时间,应该不为过吧?

孟清和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被刑部大牢的腐败生活蚕食了。

到刑部大牢里去腐败,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相比孟清和的悠闲,离开刑部大牢的沈瑄却整日里忙得像个陀螺。

天不亮就起床上班,不过戌时根本不会离开衙门。

加班是正常,正点下班才是反常。

一日三餐,大部分时间在衙门里解决,偶尔才能在家中吃一顿。

据说衙门里的工作餐标准是洪武帝定下的,饭菜精确到两,味道也着实“惊人”,吃过一次,打死孟清和不想再吃第二次。

分量和味道还比不上刑部大牢的监狱餐,这不是吃饭,是受罪。

如此看来,即便坐上皇位,也不妨碍出身贫农的朱老先生把朝廷官员视作阶级敌人。

可惜北京六部和行后军都督府的食堂不能承包,否则,孟清和自己做不了,也可以推荐几个人出来,改善一下北京行部的伙食。例如从燕山后卫调入刑部大牢的几个火头军,厨艺就相当不错,煎炒烹炸样样行。做出来的菜,样子有点傻大憨,不够精致,味道却是一等一。

在刑部大牢期间,孟清和吃的就是其中两人做的监狱餐。

出狱后仍十分怀念,干脆走关系把人挖到了自己府里,啃着热腾腾的排骨,人生顿时圆满了。

兴宁伯挖刑部大牢墙角,狱卒不敢不报,专管此事的刑部员外郎却摆摆手,不予追究。

定远侯差点拆了半个大牢,兴宁伯不过是挖了个墙角,没什么大不了。老抠的郁司徒一直不给刑部补经费,厨子又非编制内人员,少两个还能省工资,挖就挖了。

人给了,钱省了,还免得兴宁伯一天到晚的惦记,一举三得。

不然的话,哪天兴宁伯突发奇想,再到刑部几日游,顺便把定远侯招来,麻烦才大!

没人做饭?

狱卒顶上。

不会?

可以学。

嫌活累薪水少?

炒鱿鱼!

囚犯抱怨伙食不好?

呔,都坐牢了,还奢望享受,思想问题很严重,必须白菜帮子糙米饭,好好改造!

能住进刑部大牢的都不简单,最不济也是个候补知县。被逮之前,闻听刑部大牢的伙食很不错,大家都很期待。断头前能多吃几顿好的,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