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4节(1 / 2)

加入书签

处理不好,也会生出乱子。

这也是朱棣为何一意迁都的原因之一。

接受草原部落内归,好处有,麻烦同样不小。例如伯帖木儿率五百族人内迁时,受到了鞑靼骑兵的阻挠,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派出骑兵,才救出了伯帖木儿。

每次有部落内归,边境都要擦出点火花。

积累到一定程度,早晚都要爆发。

永乐帝会五出边塞不难理解,以绝对的武力震慑,才能换来边境的安稳,只可惜,一场土木堡之变,让永乐年的辉煌成为了只能追忆的历史。

牧民的歌声仍在继续。

孟清和学着沈瑄的样子,眺望远处。

目光所及,一望无际。

“北疆荒芜,但我更愿居于此处。”沈瑄转头,唇边的笑,似融在晚霞之中,“十二郎可知为何?”

孟清和没说话,他心中有答案,却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说出来,也会词不达意。第一次,他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种什么滋味。

沈瑄没有再问,轻轻的抚过马鬃,又望了一眼西沉的落日,调转马头,对孟清和道:“天色已晚,回去吧。”

“好。”

两人并未多言,却似又靠近了许多。

孟清和甚至觉得,就在刚刚,他触摸到了沈瑄内心最深的地方。这种感觉很奇妙,奇妙得让他感到不真实。

回城后,不知是凑巧还是刻意,两人又遇上了杨铎。

杨指挥使仍是一身大红锦衣,向两人抱拳,礼貌的笑着。目光扫过孟清和,似有深意,却不会让人不舒服。

比起之前,杨铎似乎又有了一些不同。

目送杨铎的背影远去,孟清和皱眉,忍不住道:“侯爷,你之前和杨指挥使熟吗?”

“怎么?”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十二郎好奇?”

“有点。”

“哦。”

声音拉长,孟清和后背突然有点发冷。

抬头看看,沈侯爷在笑,可笑容,怎么有点不太对劲?

当夜,孟清和没能婉拒沈瑄的盛情相邀,被侯二代请回家,秉烛夜谈。

翌日,永乐帝召见,沈侯一贯如常,孟十二郎却是精神不济。

原因,天知地知,两人知。

六月丁未,天子出北平,移驾大宁。

密切关注朱棣动向的鞑靼可汗鬼力赤额头冒汗,大宁往北就是开平卫,明军出塞,多由此处,莫非,明朝真准备打仗?

鬼力赤立刻召集左右丞相,商议将明朝时节送还,同时给朱棣送去一封“国书”,表示友好之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鬼力赤是服软了。

抢劫打谷草没太大问题,但和朱棣真刀真枪的打一仗,鬼力赤实在没底。何况身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瓦剌,手下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对他登上可汗位也一直心存不满。

这个是时候和明朝开战,绝对是得不偿失。

遣使通好,先稳住朱棣,壮大实力,解决身边的隐患,才是鬼力赤首先要做的。

在鞑靼派使者前往开平卫,递送“国书”,希望能当面向永乐帝表示友好时,天子御驾已出北平城。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朱棣没急着赶路,而是下令转道,令郑和对随驾文武传达口谕:“朕初举兵靖难,北平之民皆出丁力以助之征讨,输家财以益军需。朕心嘉之,未尝少忘。既核县乡,过此,应当面劳恤。”

口谕下达,众人顿悟。

天子要下乡慰问,该准备的都准备起来。

钱粮帛酒,一样不能少。

慰问品准备好,羽林军开路,旗手卫在后,第一站,就是在捐粮时做出表率的孟家屯。

天子驾临二

天子车辂至,宣召的内侍和羽林军策马奔至孟家屯口,孟氏族长和族老跪拜接旨。

“圣谕,孟氏一族,以靖难出丁、输粮有功,特此嘉勉。”

“草民谢恩,陛下万岁万万岁!”

因孟清海之故,孟广孝已非孟氏族长,孟氏族长现为族人推举,族老点头同意的孟广顺。

有孟广孝欺压同族的先例在,孟重九等族老一致认为,一族之长,不求事事为族人着想,但求为人忠厚,不仗势欺凌族人,已是足够。 只要族中子弟出息,有个好前程,孟氏一族就有希望,就能延续下去。

孟广顺不比孟广智能干,也不如孟广孝圆滑,为人甚至有些懦弱。好在为人踏实,能听得进劝。他做族长,即便无功,也可无过。

族长和族老跪地聆听圣谕,其他族人跪在族老之后。

召孟氏全族,孟广孝一家自然不能排除在外。

自孟清江升百户,孟广孝和孟清海的日子也比之前好过许多。但每三天一次的宣讲大诰仍未停止。

孟广孝曾找过族老,以孟清江为借口,请族中停下对孟清海的惩戒。族老言辞虽然客气,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