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节(1 / 2)

加入书签

面对这种情况,孟清和不得不感叹一句,永乐帝果真强悍,难怪文臣在永乐朝翻不出浪花。遇上这位,心机再深也是白搭。

知道开互市会被朝臣反对,干脆推出了锦衣卫。

有锦衣卫在前边挡着,满朝大臣哪还有空研究互市能不能开的问题。全部一窝蜂的加入“推倒诏狱”活动中去了。

出乎孟清和预料的是,永乐帝属意的锦衣卫指挥使人选是杨铎,而不是纪纲。纪纲虽然办了不少事,但在锦衣卫中,目前也只任千户一职,以功劳和资历,连佥事都轮不上。

这让孟清和有些拿不准,到底是自己不小心蝴蝶翅膀了,还是另有原因?

无论如何,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吸引了朝臣全部的注意力,为孟清和减少了许多麻烦,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计划实施的部分细节。

在孟清和接到敕令,打点行囊准备同沈瑄一起北上时,洪武三十五终于过去,历史的脚步迈入了永乐元年,大明最辉煌的篇章,从此开启。

有人欢喜有人忧

永乐元年,正月己卯朔,群臣入奉天殿朝贺新年。

黑色的冕服,十二旒朝冠,龙椅上的朱棣,终于抛开了夺位不正的阴影。

即便高皇帝没有传位于他,即便有人唾骂,即便建文帝的生死仍是悬案,自登陛入奉天殿,受百官朝贺始,他即是八荒六合之主。

皇位,是他的。

天下,也是他的。

四夷番邦,都将跪在他的脚下!

他会向高皇帝证明,选择朱允炆做继承人是错的。大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皇帝,而这个人选,只有他朱棣!

“拜!”

礼乐声中,公侯,驸马,伯爵,都督,仪宾及五品以上文武于奉天殿中三拜,不及五品的官员,则拜于丹墀之下。

立于勋贵族之中,孟清和有片刻的恍惚。

洪武,建文,永乐。

朱元璋鏖战群雄,朱棣靖难夺位,建文在漫天大火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日月为明,崇以火德。

这是华夏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

两百年后,曾广博四海,领先于整个世界的王朝,将轰然倒塌。

跪在冰冷的石砖之上,额头触地,朝冠上的玳瑁禅映着冰冷的石光,冠上的雉尾成为满殿浓墨重红的一抹亮色。

孟清和闭上双眼,收敛起所有心绪,意识有片刻的昏沉。

“起!”

丹墀之上,礼官嗓音悠长,同礼乐声融合成一种奇妙的旋律。

孟清和的头晕得更厉害了。

或许是起得过早又吹了冷风,也或许是奉天殿中燃起的香料。

即使是不喜熏香的永乐帝,在朔望视朝,受群臣朝拜时,也必须按照规矩来。

味道太重熏鼻子?

忍着。

用手掩一下?

有损天子威严的事,万万不能做。

不知为何,今天奉天殿中的香料味道似比任何时候都重。

头晕的不只孟清和一人,文臣武将,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适。

只有几个被许在殿中朝拜的番邦使臣不受影响,孟清和亲眼看到其中一人不停深呼吸,好似在饮甘露,得仙气一般。

用力掐了自己一下,果真是被熏昏头了,如此严肃庄重的场合竟还七想八想。

几番告诫自己要集中注意力,目光扫过朝鲜的使臣,还是会忍不住走神。

据说,这次朝贡,朝鲜国王竟送了三百名宦官,还郑重写在了表书之上。

从朱高燧口中听到消息,孟清和当时就囧了。

这样奇葩的礼物,还如此郑重其事,也只有跨越大宇宙的思密达能够做出来。

除了宦官,还有不少宫女。

不过据朱高燧所言,永乐帝一个没收,全都退了回去。徐皇后没太多表示,但第一家庭内部生活愈发和谐,天子走路时常带风,早已落入众人眼中。

群臣朝贺之后,宫中按例赐宴。朝臣在奉天殿沐浴天恩,有品级的命妇在坤宁宫受赏。

孟清和已给孟王氏请封,在他赶赴大宁之前,敕命应会送达。孟王氏被尊称一声太伯夫人,不过是早晚的事。

孟清和的出发日期定在二月中。沈瑄将先行一步,高阳郡王动身更早。开平卫又传来鞑子叩边的消息,但从卫所官军递送的奏疏分析,这次侵扰边塞的鞑子身份有些特殊,其中竟混杂有翁牛特部的牧民。

没有确凿证据,也没查验过泰宁卫的军册,开平卫指挥不敢断言这几名牧民是自发行为还是受到了部落首领的指示。

前者倒还罢了,若是后者,问题绝对不小。

好在目前只牵扯到了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没有同鞑靼联合的迹象。但开平卫指挥使司上下仍不敢掉以轻心,加强了卫所警备力量,边塞地堡也陆续增兵加固,同时密切关注草原动向,有任何风吹草动,游击将军率领的骑兵队伍将主动出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