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0节(1 / 2)

加入书签

贺县令看着摆在面前的信封,咳嗽一声,“今天的事必须保密,敢泄露半点,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锦衣卫,密诏,还有扒衣服,通通不许!

“遵命!”

十一月的北平,呼口气都能结冰。

张千户身上裹了一件旧棉袄,挂着两管鼻涕,一边念着奇耻大辱一边被抬进了王府。

密诏也被一起送到。

贺县令是个谨慎的人,密诏原封不动,连个边角都没折损。信封未拆开,自然无人知晓密诏里的内容。

朱高炽听完前因后果,沉吟良久,眉头越皱越紧。

“贺大令,此人真是锦衣卫?”

“回世子,正是。”

“密诏一事,除了县衙众人,可有其他人知晓?”

“回世子,臣已下令严守消息,务必不能传出县衙之外。若是走漏消息,在场的文吏衙役连罪。”

“恩。”

朱高炽满意的点头,当着贺银的面叫来王安,令他带人将关在县衙中的锦衣卫提出,连同眼前的张千户一起送到燕王驾前。

“这封密诏也带去,不能有一点破损。”朱高炽郑重说道,“父王问起,一五一十的说,不得隐瞒。”

“奴婢遵命。”

王安捧起密诏,退了出去。

送走贺银,朱高炽立刻去见了燕王妃。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父王起疑,挨一顿鞭子是轻的,很可能彻底厌弃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把自己摘出来。

王安嘴巴很严,他身边的小宦官却没这个本事。架不住有心人询问,或多或少露出了一点口风。王府中官黄俨便是这样的有心人。

黄俨深知世子兄弟不睦,且早已站在高阳郡王一边,认为这是扳倒朱高炽的机会,秘密派人赶在王安之前赶往定州,密报世子与京中联系密切。

“切记,速度一定要快!”

“是!”

黄俨派人秘密出府,未到典宝处申领腰牌,直到隔日,朱高炽才得到消息。明知黄俨给他使绊子,却不能宰了他。若是被燕王得知,又是一个欲盖弥彰的罪名。再憋屈,也必须打落牙齿和血吞。

握紧拳头,朱高炽告诉自己不要着急,暂且忍耐,留待日后再算。

黄俨派出的人先一步抵达燕军大营,燕王果真起了疑心。

朱高炽曾同朱允炆一起读书,交情很是不错,又有周王的例子摆在面前,某非,世子真要反了自己?

此事不好大肆宣扬,朱棣召来朱高煦和几名心腹商议。孟清和有幸在列,心中却暗叫倒霉。

朱高炽不会同朱允炆联手,除非脑袋发抽。建文帝明摆着削藩,今天许给朱高炽王位,明天就能给他摘了。还要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打死朱高炽也不会干。

孟清和心中明白,话却不能说。

燕王明显对世子起了疑心,高阳郡王又在一旁,为朱高炽说好话,实在是得不偿失。

悄悄挪后两步,尽量躲在沈瑄和朱能高大的背影之后,还是当背景安全。

沈瑄等人也不傻,虽是武将,在政治嗅觉上却比孟清和敏锐百倍。

世子与京中联系密切?

看看燕王和高阳郡王的表情,朱能带头,沈瑄随后,众将一致保持沉默。

说到底,这件事要看燕王的态度。只要燕王不相信,建文帝和方孝孺派更多人也没用。一旦燕王起了疑心,便是密诏和人都被送到面前,也会认定朱高炽是做戏给他看。

沉默在大帐中蔓延,空气都好似冻结一般。

黄俨派来的人同王安一起跪在地上,两人都在发抖。

燕王一直没叫二人起来,撕开信封,看过密诏,突然开口问朱高煦,“你认为此事如何?”

朱高煦似有些犹豫,“父王,儿……”

“孤要听实话。”

话落,视线扫过帐内众人,在孟清和身上停留不过一秒,仍让他头皮发紧。

朱高煦的表情很是挣扎,艰难说道:“世子……固善太孙。可世子一心忠于父王,父王三思!”

火上浇油,背地里下刀子。

听着是为朱高炽开脱,实际却是不断加深燕王的疑心。

孟清和无声的吸了一口冷气,头垂得更低。不搅合进世子兄弟之间果然是对的。不然的话,任谁在背后给他一刀,进了阎罗殿都没处哭去。

朱能和沈瑄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对朱高煦有了新的认识。

都说世子精通儒学,心机颇深。现在看来,高阳郡王也不是善茬。

手段粗糙,却抓住了燕王的心态,这才是朱高煦的优势。

燕王面色发黑,正要开口,帐外亲兵回报,有几个南京来的宦官求见燕王,声称有要事禀报。

南京来的?

朱棣脸色一沉,“带进来。”

王景弘走进大帐,纳头便拜,“奴婢拜见殿下。”

燕王见过王景弘,对他有些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