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节(1 / 3)

加入书签

见铁铉咬牙,一副仇深似海的样子,盛庸表示理解,任谁被泼了一身的脏水都没法淡定以对。

“方伯,燕逆小人伎俩不必在意。本官和同侪深信方伯是身正的君子。”

铁铉感动了,“将军……”

盛庸:“再说了,六岁毛都没长齐,偷看小媳妇洗澡算个x!”

铁铉:“……”

“方伯怎么又吐血了?燕逆当真可恶!”

铁铉:“……”

八月中旬,燕军撤围济南,经德州回师北平。

铁铉和盛庸派兵追击,击败燕军的殿后部队,趁势进攻德州,却没能成功。城内的燕军打退了盛庸的两次进攻,在德州百姓的帮助下,将朝廷军队拦在了城外。盛庸兵力不足,强攻不下,只能撤退。

自此,德州彻底落入了燕王手中。

历史上,盛庸本该在燕军撤退时收复德州,不想孟清和横插一脚,燕王趁机收拢民心,又有安陆侯吴杰把守,凭借盛庸手头的兵力,收复德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守住济南,迫使燕王撤兵也是大功一件。

南京的建文帝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下令嘉奖,而是再三确认战报的真实性。

朱允炆实在是被李景隆坑怕了,被耍过一次,坚决不能被耍第二次。

好在铁铉和盛庸都不是李景隆,战报和奏疏上写得清楚明白,实事求是。在德州一事上也未做任何的隐瞒,建文帝安心之余又不免皱眉,太实诚了些。

燕王收拢民心很成功,需要战报上写一次,奏疏上再强调?当真是给人添堵。

转念一想,实诚点总比偷奸耍滑要好。

封赏的旨意很快拟定,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麾下军官也各有赏赐。铁铉的封赏却迟迟未下。建文帝本欲擢铁铉为兵部尚书,圣旨拟好,章都盖了,未等发下,兵科和户科学给事中突然上疏弹劾铁铉有生活作风问题,并有贪污嫌疑。

言官的职责就是讽谏上谕,纠察百官。

弹劾某个官员,有切实证据更好,没有证据也问题不大。“据说”二字本就是为捕风捉影准备的。

“臣闻,铁铉早年行为不端,祸害乡里,其言行令人发指……”

近期,朝中御史正掀起弹劾李景隆风潮。黄子澄虽是白身,仍频繁被建文帝召见,面圣时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李景隆有二心,不杀了他,无以谢宗社,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御史练子宁多次上疏,请求皇帝下旨收回曹国公的爵位,立斩不赦。

杀还是不杀?建文帝很是犹豫。

以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足够死上一百次。可他到底是自己的表亲,前任曹国公还是太祖高皇帝义子。杀了他,有违建文帝一贯的仁厚形象。况且,下旨将他从战场上召回,就是为了掩盖主帅临阵脱逃的丑闻,如今山东的战场刚有点起色,适合翻旧账吗?

最终,建文帝驳回了御史的上疏,也没理会黄子澄的痛哭。他甚至怀疑,黄子澄如此迫切想要李景隆的命,是否是为了脱罪?毕竟,当初举荐李景隆的是他,帮助隐瞒战报的也是他。

想到这里,建文帝落在黄子澄身上的目光变得有几分不善。因为黄子澄花言巧语为李景隆开脱,他才会大肆封赏一个败军之将!太子太师,去他的太子太师!

建文帝怒火飙升,黄子澄顿时不敢再哭了,齐泰上前劝了几句,黄子澄才没被当场发落。之后被皇帝召见,再不敢提砍了李景隆脑袋一事。

黄子澄不提,不代表朝中会安静。

言官都是猛人,人生格言就是咬定青山不送口,越挫越勇。

建文帝驳回了练子宁的上疏,弹劾李景隆的奏疏立刻如雪花般飞入通政使司,不只建文帝头疼,通政使司上下也眼前发黑。凡事扯上言官,基本没法善了。

李景隆知道自己遇上麻烦了,天大的麻烦。干脆躲在国公府里不出来,学习高巍闭门思过。

思过期间访客寥寥,大家都认为曹国公要倒霉,自然不会主动上门。

左都督徐增寿是个例外,隔三差五的带着好酒来找李景隆。喝醉之后,李景隆拉着徐增寿的手,眼泪横流,“患难见真情,某如今才得体会!”

徐增寿笑了两声,执起酒壶,又给李景隆倒了一杯,“说这些做什么,喝酒!”

李景隆再次大醉,醉后痛斥黄子澄不仗义,皇帝听信谗言,不顾亲情。徐增寿脸上闪过一抹奇怪的表情,或许,他也没想到李景隆的脸皮会厚到如此地步。

拉拢他,当真有必要吗?

李景隆的事情尚未解决,言官又和铁铉杠上了。

铁铉守卫济南本是大功一件,弹劾的奏疏一上,却让建文帝没法如计划中封赏。他可以想象,封赏的命令一下,御史的炮口对准的将不再是铁铉,而是皇位上的自己。

无法,只能压下铁铉的擢升命令,暂时调他回朝,到兵部听令。

弹劾铁铉的给事中满意了,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