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王妃从良王爷请指教 第122节(1 / 3)

加入书签

“白施主并没有说过她来自哪里。白施主似乎不太乐意提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却又甚是想念自己的家乡。至于白施主的家人,她倒是提起过的,白施主家中父母健在,有兄有姐,白施主似乎是家中年纪最小的,因此而颇受疼爱。白施主话语中最常提及的便是对家人的愧疚,她心中始终放不下这份愧疚,所以才时常来到栖霞寺为家人祈福吧。”住持似乎是想起了当年的事,喟叹了一声。

“白施主聪明伶俐,心思通透,出身富贵,本应一帆风顺,奈何却过不了情关,渡不过情劫啊!”所以才红颜薄命,若是她当初及时回头,命运便能改写,可惜她也是个痴儿,明知所托非人却还一意孤行,命也命也!

住持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阮伽南听了他的话心情却是有些沉重。明白住持话里的含义。

过不了情关,渡不过情劫便只能命薄如花,含恨而终。出身富贵,父母健在,有兄有姐,家中最年幼之人定是受尽疼爱纵容,本该是享福安稳一生,可是却来到了陌生的青州,又到了燕京,不过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香消玉损。若是外祖家的人知道也不知道会是何感想。

女人一旦被情爱迷住了双眼便会失去理智,如同飞蛾扑火一样,明知道是错却还是执意一错到底。痴情错付不过是一场笑话而已,辜负了不该辜负的人,承诺了不该承诺的人,也不知道她临死前是何种心情,何曾后悔过当初不顾一切的离开家人,来到这陌生的地方,蹉跎了自己的一生。

阮伽南垂下了眼眸,微微闭上了双眼,将眼里莫名的涩意压了下去。

没什么好同情怜悯的,她遭受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就要承担后果。她相信她认识阮常康的时候,想要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家里的人肯定已经试图阻拦过,劝说过,分析过,但她依然固执己见,选择了和他一起私奔来青州。或许她该替她庆幸,庆幸她最后依然以正妻的形式嫁给了阮常康。

在这个时代男女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她不顾一切的来到青州,若是当时阮常康移情别恋,她的下场只会比后来凄惨百倍。

“呼!”她重重的的吁出了一口气,似乎想借此将心里的憋闷之气都吐出来。

住持睿智的双眼看着她,慈祥和蔼,“施主是白施主的女儿吧?”

阮伽南大吃一惊,猛的一抬头,震惊的看着住持,可是对上住持似乎看穿了一切的双眼她又豁然开朗,坦然一笑,“大师好眼力!没错,我确实是她的女儿,这次回青州,就是想查清楚我娘的事。她当年的死并不简单,但是我被送到偏远的庄子上长大,对过去的事一无所知。”

“虽然她对我的养育之恩并不多,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我娘,对我有生育之恩。我为人女,理应想办法还她一个公道。之所以冒昧来打扰大师,是因为我听说当年我爹娘曾经听了栖霞寺大师的话而收养了一个弃婴,说只有收养一个孩子他们的孩子才会来。我想问问大师是否真有此事?”

住持听了她的话花白的眉头微微一皱,思索了一会儿才缓慢的摇了摇头,“这件事贫僧并不清楚,起码这话并不是贫僧所说。当年我观白施主和阮施主面相,两人都并非迟迟无子之相。按理来说他们成亲一年之内便会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却是硬生生的扭转了。只是当年贫僧也只当是自己看走了眼,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更加没有说过建议他们先收养一个自己的孩子才会来这样的话。”

不是住持说的?那会是谁?

阮伽南眉头一皱。

“那大师能不能查出到底是谁跟我爹娘说了这样的话?”阮伽南追问,总觉得只要搞清楚了这件事,或许也能解释其他很多事了。

住持并没有立刻回答她的话,因为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他即使身为栖霞寺住持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并不一定能查到当年是谁对他们两夫妻说了这样的话。冒然答应下来对小施主来说并非一件好事。

阮伽南很快便明白了住持的顾虑,笑着说道:“大师不必有太多顾虑,能查到自然是最好的,若是查不到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事情过去那么多年了。”

“既然小施主这么说了,那贫僧就尽力而为吧。”

“多谢大师。”阮伽南诚心诚意的行了一个礼。

从住持禅房出来之后阮伽南望着上方湛蓝的天空不禁叹了一口气。

事情似乎是越来越复杂了。她娘……如果她推测没错的话,或许真的不是凤歧国人。这样一来想要查清楚她的来处那就更加的艰难了。凤歧国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国家,如果说和凤歧国民风相近的也有好几个,若是一一去这些国家查找,那得查到什么时候?

还有,她娘的死和她的身份有没有关系?还是说只是单纯的妨碍了贺氏上位,所以贺氏和贺家才害死了她?在这件事当中,阮常康这个丈夫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他到底知不知道贺氏和贺家做的事,或者说他知道并且默许了贺氏和贺家的行为成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