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章竹马青梅(1 / 1)

加入书签

弘威末年至长乐初年间,楚国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卷入了一场骂战。

骂战的来源源自一本《学宫文集》,此文集作了许多时政点评文章,诙谐幽默,针砭时弊。它在学子间流传甚广,一时人手一本。其中多数文章原作者已不可考。

学宫大门前的放榜处在无榜可放时,多数时候会张贴学子文章。

在有段时间内,关于这本文集的点评一时无两。渐渐有两位学子各领一派拥簇,但他们却意见相左,故而争锋相对。

可一开始只是两人相争,不知为何愈演愈烈,竟成两派党争。圣上震怒,下令彻查,官场震动。史称《学宫文集》案。

淅淅沥沥的雨打在窗外的爬山虎上,一段出格的树枝支进了窗棂。

一位身着浅蓝宽袍的少年在认真的勾勒一副水墨画,远远看去,似是一副人像。门突然被推开,他慌忙把书堆在上面盖上。

“玉卿啊,最近为父不曾考察你的功课,近来课业如何啊?”

“父亲。”孟玉卿微微倾身行了个礼,“一如往常。”

孟御史对于生的这个儿子很是发愁,原因在于他的性格,在家里都很少开口。既不像自己,也不像他娘,也不知道这孩子随谁。

孟御史又打着哈哈:“听说那柳大人的女儿和你是同窗啊,我觉着这女娃很不错,你自己也要多注意注意,给我们孟家找个好媳妇啊。做了柳相的女婿,以后还不愁官运亨通吗?哈哈哈哈哈哈”

看着儿子没什么表情,孟御史也收敛了笑。

“这事你要留意,这为官之道,父亲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了。你要用心!”

孟玉卿眼神闪动,低头默了默,“孩儿谨记在心。”

待孟御史走后,孟玉卿赶忙把书堆挪开。

但是因为刚刚墨迹未干,勾勒好的线条有些被晕染了一片,少年盯着画作沉默着,后背微微颤抖好像在隐忍着什么。

两只麻雀跳上枝头,相互追逐了一会儿,跳到木桌上,看见什么都很新奇,就要去啄那纸张。

孟玉卿抬手扶过麻雀将画拿起,细细撕碎,从桌下又重新拿上一张,提笔开始慢慢描绘

“人之别与禽兽,乃因其知礼——故而人不可以不守礼。次月祭祀,将摆坛于泗阳山,所行规矩——望诸生复习。”

先生讲话摇头晃脑,每句结尾都拉长了音调,抑扬顿挫的像在唱歌。

“好了,下课下课,耶!”

先生晃了晃头,慢慢开口,“诸生——稍安勿躁,吾有要事传达——”,接着开口,“人生既短,哀吾生之须臾——莫以韶华辜负,今时清早吾见花落有感”,接着又是一顿长篇大论。

学童们面面相觑,一人开口道:“老师,我肚子疼,想如厕!”,先生瞥了他一眼,终于停止了长篇大论。

先生咳嗽一声开口,“少时有新生将至——”,说完合上书册出门,传来逐渐消逝的声音,“此乃因缘际会——望卿珍重此缘——”

“有人打起来了!有人打起来了!”

“什么!有热闹看?”

“哪儿哪儿哪儿,哪儿啊?”

一位学童眉飞色舞的在长廊里叫嚷,有一处聚成了人堆,路过的无不凑过去听热闹。

只听有一人讲:“情报情报!他爹是汾河刑部主事!”

有一人接:“区区汾河小官也能上国子监?”

一人道:“哎哎,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他爹原来也是京师官员,说不得在这认识谁呢!”

另一人道:“没听说过呀,消息可靠吗?”

这人突然骄傲,“我爹可在户部任职!听说他爹原在京师刑部,那可是个肥差!不知道犯了何事被调任,按说降职最多叁五年就能回转,这十几年沉沦,说明这惹的一定是大官司!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要不是我爹在户部任职,一般人还打听不出来呢!”

众人了然的哦了一声。又开始议论。

“十几年了,就算当年是再大的官,谁还认他!”

“好好好,令堂还能看些什么,我想查查”

“那这人到底惹不惹的啊?”

“再看看形式。”

“好!再看看!”

柳伊伊没理这聚处,只是不知为何突然有些心慌,下课后就直奔校场,远远的看见一个白衣执剑的挺拔影子

(写了一首判词,但是担心剧透。不过已经表明是悲剧了,应该也不算剧透,如下:

御史血染金銮殿,将军挥泪洒鳞台。

青娥泣血成御笔,闭目苍生动岑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