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节(1 / 3)

加入书签

当时的汴都,从贵族到平民子弟,凡有?志从军的男儿,无?一不以被编入金天卫为至上的荣光。

故而大胤境内,无人不知这“金天”就是那位天之骄子的代称。

宋枝雨喜弄文墨,也有?几首与汴都文人的答和诗广为流传,可落薇怎么也没想到,她正在内廷之中与玉秋实就株连一事闹得不死不休时,宋枝雨忽地?写了一首《哀金天》,这首《哀金天》又忽地铺天盖地,传遍了大胤的文坛。

哀金天,顾名思义,这是一首写给承明皇太子的悼亡诗。

宋泠与皇室诸亲关系融洽,宋枝雨是皇家女儿,写一首诗相悼,本是情理中事。

在诗中,她写了皇兄的情谊、抱负、风姿,又?惋惜他?英年早逝,李太白诗中写“金天之西,白日所?没”[2]——这华美闪耀、绚烂至极的一生,正如他?字中喻的太阳和闪电一般,燃烧一瞬,随后遁入虚空消逝了。

读罢此诗,无?人不对逝去的皇太子生出惋惜和不平、无?人不对?杀死太阳的阴霾和众鬼生出愤恨,甚至有?人大醉之后,在丰乐楼悬白布一面,红墨重书《哀金天》,引得四周文士连声叫好。

直到如今,落薇仍旧不明?白,当初众人的动作,究竟是真为死去的太子鸣不平,还?是借此机会,求扬名立万的机遇、求一呼百应的追捧?

诗出之后第一日,汴都文坛众人提笔,争相以哀悼皇太子为题做文,流水一样的句子不要钱一般被书写出来,在各处宴饮中击节传唱。

第五日,有?人效仿丰乐楼中人,在汴河之上以血为书,铿锵鸣冤;有人扯红绸上城墙,要求重判刺棠案的凶手。

更有甚者在闹市中分发诗帖、激昂辩论,煽动一群百姓浩浩荡荡地?闹上了御史台。

如同引燃火星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落薇站在御史台的漆红阑干之前,望着?台下嘈杂的人群,觉得天地?好生荒谬。

口口声声鸣冤的这群人,并不见得读过宋泠的诗文、欣赏他的政绩,也不见得理解他的理想和抱负、知晓他的为人处事。

真与他交好的文士朋友无一人参与,缄口不言。

朝中所剩无几地支持落薇不能“滥杀”之人,面对?这样的舆论,也终于?招架不住地?沉默了下来。

玉秋实站在她身侧,扶着?手边的阑干,露出一个略有嘲讽、十足淡漠的笑?容:“娘娘,你瞧,这些人与殿下毫无瓜葛,尚且能为他?鸣冤一句,你与他?相知十年,却为什?么要站在这里、站在老臣的对面呢?”

落薇努力克制着唇齿间的颤抖,回看过去。

御史台众官员就在他们身后,然?而周身太过嘈杂,没有?人听见玉秋实的言语。

听了他?那句话之后,两人都不曾再言语,只?是在群情激昂的阑干之上、在汴都接近夏日的夕阳风中,死死地?望着?对?方。

落薇看得毛骨悚然?,玉秋实也瞧见了她血红的双眼——也正是从那个时刻开始,他?就怀疑面前之人已经知道了那些水面下的真相。

然?而他只有猜测、没有证据。

正如当初的落薇也只有猜测、没有证据一般。

夕阳西去,远天盛大辉煌,遍布残晖,不知在谁的呼吁之下,御史台下的众人开始齐齐背诵那首《哀金天》——

我思仙人已乘黄鹤而西去,西有?万岁山。

忆昔海棠花下客,曾于?金明?庭中见。

剑引列缺开东隅,光耀六州呼天安。

忽有风淬愁霾惨,群鬼匣祭杀生剑。

人去花落青天尽,湿红泪掩昼尤寒。

哀金天!

幽冥杳杳出青兕,招魂直上碧霄间。

咸阳道中送君去,一去渺茫一千年。

有情天人当同老,何催衰兰堕白练!

……

台下齐齐呼喊着那句“何催衰兰堕白练”,不知是谁忽而失声痛哭,也不知是谁挥舞起了太子尚在时私下爱着的白衣,像是要为他?招魂一般。

在各色嘈杂声音中,玉秋实向下瞥了一眼?,唇角隐有?笑?意。

落薇顺着?他?的目光,忽地开口:“你以为这就算赢了吗?”

她的声音太轻,一度让玉秋实以为这句话只是自己的幻听。

落薇望着面前乌压压的人群,抑制不住地?大笑?出声,笑?得前仰后合,有?风扬起她微乱的鬓发?,而她拂袖而去,只留了一句飘忽言语。

“走着?瞧罢。”

玉秋实望着?她的背影,忽地?发觉自己或许犯了一个错误。

借落薇的天子剑送宋澜登基之后,他?便没有?再正眼?看过这尚不满二十岁的小姑娘,后来宋澜相求,称直接立玉氏女儿恐对他声名不利,落薇于?他?有?恩,他?也有?些执念在。

于?是玉秋实退了一步,没有插手宋澜立她成为皇后的一番运作。

今日夕阳之下他?才?惊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