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节(2 / 4)

加入书签

学,学的东西很深入——不再是大学课本上那些东西,而是偏戏剧的,偏实验的,偏先锋的东西。

表演班的学生,大部分就是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对于‘表演’这个行当,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其实很基础,想要真的学出名堂来,是要学一辈子的,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理论。

程程实际已经将大学四年的东西学完了,达到了老师们对一个毕业生应有水平的期待。但只是这样的话是不够的,很多演员毕业之后还要一边拍戏一边精进有天赋的人这是没问题的,然而程程没有天赋,她的学习方式就比较‘呆笨’,必须得有老师手把手地教。

现在这位表演老师做的就是这个事,在教她一些超出京影大学四年的东西,提升她。

对于程程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但这个挑战并不让她煎熬。这有点儿像是学乐器,她现在已经是有一定水平的乐手了,可以自由演奏自己想演奏的曲子,谈得上‘玩’音乐,享受演奏的乐趣。

走到这一步,就算是走过了倦怠期,可以靠兴趣继续坚持了。

表演也是这样,现在学的东西很难,但对于已经有一些实力的程程,这正是有乐趣的时候——学得慢,不顺利?没关系,她有‘回档’,可以慢慢来。

甚至连‘丢脸’都不用担心,随着‘回档’,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牵丝木偶(5)

程程现在的表演老师名叫师从文, 是一名‘质朴戏剧’的忠实信徒,这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

所谓‘质朴戏剧’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的著名理念,在这一理念下, 戏剧最大的特征就是‘纯粹’。将现代戏剧的一切元素, 服化道、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等, 一切都剥离之后, 只剩下演员和观众两个元素, 这就是‘质朴戏剧’的表面呈现。

一场戏剧, 完全是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也仅此而已——有的时候,就连剧本都可以取消。

这样的‘质朴戏剧’几乎谈不到乐趣,而实际上‘质朴戏剧’也不强调乐趣,并不觉得本身是一种娱乐。质朴戏剧的信徒一直认为, 他们是在通过戏剧,建立起演员和观众的联系。

观众见证了演员的表演, 随之共同体验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是十分深刻、十分内在,而且具有本源性质也就是说,无论观众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是怎样的,一旦投入,他们也能理解演员的表达。

这个过程中,观众追随着演员, 同时演员也会得到观众的反馈——一般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 观众在舞台下,舞台之上相对于舞台之下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次元’。有的戏剧会有演员突然和观众说话的情节, 这就叫做‘次元壁’破了,带来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

在‘质朴戏剧’中,观众并不在舞台之下,他们也是舞台的一部分。他们本身可能就是正在上演的戏剧的一部分——打个比方,就很像《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华生的角色,他是所有读者的‘集合’,代替读者向福尔摩斯发问,表达读者的疑惑不解,见证读者能看到的东西。

与此同时,华生又还是福尔摩斯的挚友,见证福尔摩斯的传奇经历,有的时候甚至会参与其中。

乍一听,‘质朴戏剧’就像是书架上永远不会翻开的艰涩经典著作,它很好,但实在是太无聊了,所以买回家也就是装装门面罢了。读是不会读的,永远不会读。

实际上,能真正用心读这种书的人确实是少,但不是没有师从文就是这样。‘质朴戏剧’发源于西方,然而就算在西方,它也是在各种学术著作、表演系学生的课本上提到的比较多。至于在国内,更是实践者寥寥。

所以说,师从文真的是国内非常少见的‘质朴戏剧’信徒了。

程程之所以选他做自己这段时间的表演老师,一方面,不管‘质朴戏剧’不‘质朴戏剧’,师从文是真的很有实力,也比较会教学生的。而作为一名老师,这样也就够了。另一方面,程程本身对‘质朴戏剧’也有一些兴趣。

程程倒没有深刻践行‘质朴戏剧’的意思,她表演的动机更类似‘木乃伊情节’,即人都有永生不死的向往,‘影像’某种意义上就是‘永生’。这就像是写流行小说的人,他可能对经典名著也很有兴趣,却不一定打算自己写(也不一定有能力写)。

但仔细研究一下经典名著,这却是可以的很多写流行小说的人,也要从经典名著里汲取营养呢!

‘质朴戏剧’因为剥落掉了一切元素,就连剧本都可以舍弃,强调的是演员和观众的精神交流这样一来,想也知道,对演员的表演会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说恐怖片,大多数恐怖片如果失去了配乐,就真的一点儿也不恐怖了。由此可知,加诸在现代戏剧、影视剧上的种种元素,对观众入戏起了多大的作用!

这些东西都丢掉后,还要让观众入戏,并且完成一场极其深刻、能力密度很大的精神交流这其中的难度,足够让任何一个演员头皮发麻了。

拍电视剧的时候都会让观众出戏的演员,哪里能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