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9节(3 / 4)

加入书签

知道。”县令道:“这个白叠子是当今的吏部尚书廉大人献给皇后娘娘的,本来是用作奇花观赏,后来啊,皇后娘娘发现白叠子可以保暖。”

“比羊毛狗皮还暖!”县令大人信誓旦旦:“在冬天也不会冷!”

刘老头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道:“花朵能保暖?”

“千真万确!”县令大人肯定道:“皇后娘娘已经将它改名叫棉花了。”

“棉花最适合在四五月份种,九月份左右成熟,刚好我手里有一批棉花种子,您老要是想种,我可以分你们村里一点。”县令道:“天冷时,你们靠那棉花不管是自己用来做衣保暖还是卖给他人换取银钱都是好的。”

“如今,就看你要不要了?”

刘老头想想去年的占城稻,又想起了圣上和皇后娘娘,最后豁出去一般,道:“我要了那棉花,县令大人放心,伺候庄稼我一向是好手,必定让那棉花开的大大的!”

他算是把信任都放在圣上和皇后娘娘身上了,至于一朵花为什么会保暖,刘老头想破天也想不明白,可是他相信圣上和皇后娘娘。

“好!”县令大人喝了一口农家浊酒,最后,他打着酒嗝离开了里正家。

田埂上,县令望了望天,又看了看地。

“春风绕神州,迎来千倾绿”

“人间谷满仓,神仙也不当。”

说完这首打油诗,县令摇头晃脑的哈哈离去。

天武七年冬末, 大雪簌簌而下。

洛阳银装素裹,街上却人流如织,特别是胡人坊, 码头上已经停满了船只,哪怕临近过年了, 这些船只仍然没有减少, 余大郎不得不向洛阳令申请多派些人手来维持秩序。

洛阳卫来的很快, 在一众胡人商贩中极为醒目, 他们披甲带刀, 铁面无私,对于触犯大周海事条律的严惩不贷,因此别说是那些腰缠万贯的胡商,就连一些小国的贵人见了他们也有些发怵, 所以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威慑。

到年关了, 余大郎不想因那些商家争抢货物而出什么乱子。

天蒙蒙亮, 余大郎望着码头上那些来自异邦的大型船只, 那些船只上装载着他们大周的货物。

不管是细腻釉白的还是多彩斑斓的瓷器,在海外都是显赫贵族才有的,用以装饰自家门面,或以传家,还有被称为一金一两的名贵茶叶,泛着如霞光彩的云锦丝绸, 比雪更白, 比蜜更甜的高价白糖, 轻若无物却温暖如春的棉花, 以及一本本被无数小国追捧的大周书籍, 还有大周产的各种扇子, 文房四宝,甚至是女儿家用的胭脂水粉,只要是产自大周的东西,或是有哪样东西沾上大周名号,在外身价都会翻上一翻,许多人趋之若鹜。

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人不惜冒着巨大的危险,满载着他们国家的黄金珠宝,香料药材,奴人异植,远渡重洋,大量的涌入进来,他们带着某种狂热的朝圣情绪,万里迢迢的踏上大周的土地,不愿离去。

余大郎不止一次看过那些操着怪异口音的海外小国的人拿着大周的启蒙书籍,如获至宝般和同行的人互相提问回答,学习大周官话,若有哪个番邦人有一口流利的大周官方话,那这个番邦人不管在哪条船队上都能获得最好的待遇。

还有一类人,比如哪个小国的贵族或是王子也能说得一口的大周话,余大郎去年就见过一个,此人是某个海外国的小王子,来大周朝贡后再不愿离去,于是就留在了长安专门为他们这些人建造的同文学院,他对于书上记载的洛阳牡丹很向往,于是,上奏天听,被恩准后,约着十几个留学生一起到了洛阳,专门来欣赏洛阳牡丹,今年好像还当了官。

余大郎和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的口音比他还纯正,而且纯正的过了头,一字一词都刻刻板板的说出来,似照科宣书般,反而让他们的大周官话听着没有本地的舒服。

但余大郎对这些人还是好生招待了一番,他现在掌管洛阳商贸的负责人,也算是…出人头地了吧,想到这,余大郎有些恍惚。

身后的小官不敢打扰余大人,默默的站在他身后。

余大郎回过神,每日巡查完毕后,他就带着下面的人回去了,一路上,随处可见那些番邦异人穿着大周的衣服,抖搂大袖,有和他交情不错的就像模像样的和他作揖行礼,和大周文人似的,余大郎也笑着和他们拱了拱手,听着他们提前说的新年贺词,互相聊几句。

临近年关,讨个好兆头。

遇到名叫贾巴尔的番邦胡商时,余大郎笑容大了些,贾巴尔和在岭南的公羊彦认识,现在公羊先生是岭南那边的第二掌权人,也是公主那的红人,贾巴尔在岭南广夷州的市舶司有很多船,每年从岭南官府那买的糖就是巨额银钱,然后借着大船远售海外,待到了海外,转手卖给贵族王室,又是一大笔天文数字,当然,贾巴尔也赚得富的流油,十指头上都是宝石,足以亮的闪瞎人眼。

互相寒暄,等走出胡人坊,日头升高。

街边上的小贩叫卖声不绝,热腾腾的胡饼,肉包,油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