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节(2 / 3)

加入书签

现在大家基本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刘欣雨的户口已经不在家里了,她也没有分到田地,而且刘欣雨每次回学校前都会给陈招娣留很快钱。

抢收的时候,让刘欣雨帮帮忙做做饭菜,送送水什么的,谁都能理解,再让刘欣雨帮他们干这些农活,王三妹的良心过不去。

陈招娣留在家里晒谷子,同样不让刘欣雨插手,无所事事的刘欣雨站在堂屋里发了会儿呆,决定动手组装缝纫机。

院子里能利用的地方都用来晒谷子了,刘欣雨能用的地方只有葡萄架下差不多七八个平方的面积,不过差不多也够她施展的了。

从京城拖回来的零部件和配件,按种类堆放在杂物间不同的地方。

杂物间虽然比较大,但是通风不太好,显然十分闷热。

刘欣雨才找了几件,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只得先把找出来的零部件一样一样搬到葡萄架下,稍稍休息片刻再去杂物间找需要的零部件。

如此往返几次,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才将零部件找齐。

找齐了零部件,组装起来就快了。

很快一台缝纫机就组装好了,虽然看着旧了些,待刘欣雨往各处上好润滑油,装上线试着踩了踩,感觉还不错。

“这机子看着旧,听声音似乎还不错。”正在翻谷子的陈招娣被刘欣雨踩缝纫机的声音勾了过来,把缝纫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道。

刘欣雨点头笑道:“确实还不错,仔细点用,再用五年没问题。”

这些零部件运回来,陈招娣还没时间问过,这会儿正好有时间,就向刘欣雨问起这事来。

刘欣雨从京城拖回来的零部件数量可不少,就算只是卖废铁也能卖个几百块钱,不可能是人家厂里白送的。

虽然都是旧的,却可以直接组装成缝纫机,花费的钱只会更多,绝不可能白送的。

当张招娣得知这些零部件可以组装不下于五十辆机器,而刘欣雨总共花了不足一千元,真正是又惊又喜。

当然她也不想到刘欣雨计划用这些旧缝纫机和锁边机在村里办厂,虽然现在的政策松了许多,却也没听说哪里有私人办厂的。

她以为刘欣雨打算出售用这些废铁价买回来的零部件组装出来的旧缝纫机。

五十台,就算一台只卖五十块,也能卖二千五,收益不止翻倍!

肯定可以事半功倍

本来刘欣雨打算过完“双抢”等方静有空再一起商量办厂的事,但是家里的事不需要她帮忙,而她又不是个能闲得住的性子,干脆先去公社和县里咨询可否允许私人办厂,如果允许又有些什么样的政策。

当然在往公社和县里跑之前,刘欣雨先了解一些村里对自家与方家私下做小本生意的反应。

“眼红的人多了,特别是大房那一家,不止一次找支书反应,要求支书割了咱们家的尾巴。”一提起这事,陈招娣就一肚子的气。

通过陈招娣的讲述,刘欣雨对在村里办厂有了些信心。

虽然眼红的人,只要村干部对此执保护和支持态度,就不怕村民反对。

办厂光靠自家有限的人手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就需要招人。

办在村里的小厂,当然要从村里招人。

随着进厂子做工乡亲人数的增加,支持的声音必定盖过反对的声音。

再说了之后几年国家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关于个体经济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会有越来越多个体手工业、个体建筑业、个体商业出现。

刘欣雨之所以敢买那么多的零部件回来,是因为四月召开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

为了吃透这个政策,她曾经咨询过相关部门,甚至私下里与王司长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结果都有些模棱两可,主要还要是看当地的政策。

几十年以后的乌县是出了名的经济发达,位列百强县前列。

刘欣雨觉得乌县能在几十年之后位列百强县前列,改革之初的步伐应该比别人快比别人大。

当然陈招娣这里能了解的只是村里乡亲的反应,刘欣雨更想知道的是当地领导层的反应,为此特地去了趟张支书家。

刘欣雨到张支书家的时候,张支书并不在家,张海生倒是在。

于是与张海生聊了些北湖省那边的情况。

刘欣雨觉得失望的是张海生对功课十分上心,对学业以外的事却关心不足,提供不了有用的信息。

倒是从张支书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县里今年已经给一些从事修理、餐饮和手工业的个人发放了营业执照,不过基本只局限在县城,还没听说哪个村有乡亲去县里办执照的。

“你问这些,是不是想给家里办执照?”张支书毕竟是干了几十年村支书的人,很快就猜到了刘欣雨的目的。

刘欣雨也没打算隐瞒,将自己从京城买了些废旧的缝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