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国制造1980 第140节(2 / 4)

加入书签

电话, 何熙第一次听着电话里嘟嘟嘟的声音,半天才挂电话。

孟爱华就在旁边,早就听见了电话里的漏音, 这会儿已经急死了,“居然这么严格了,二手设备为什么也这么严格啊。”

她简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们都上机器人了, 我们就买他们淘汰下来,不想要的设备, 怎么连这个都不卖给我们?又不可能超过他们的技术, 白赚钱的事儿, 为什么呀?”

她在原地转了几圈,“秦野这边可是和我们合作最好的了,不但离得近, 最重要的是,他妈妈是夏国人,他对夏国有感情,价格他谈的最优惠,很多机器也会想办法给我们找最好的,现在他不能做了, 我们等于好不容易搭建的二手市场直接去了大半壁江山!”

“你还刚从齿轮厂回来,拿回了那么多需要采买的设备,怎么办?”

她这会儿气得都没有逻辑了,居然又转了回去:“这些东西,他们有人买就卖了,没人买就会放在那里,生锈烂掉卖废品, 还不如给我们。”

何熙冷冷地说:“因为可以在其他方面挣更多的钱。”

“你想想看,这两年进口最多的汽车是哪里的,排在托卡集团后面要投资建厂的是哪里的?”

这还用说,都是樱花国的。

孟爱华其实心里也明白:“我知道,我就是难受,怎么办啊?”

何熙其实也没想到这么快,封锁技术她知道,但她也知道,除非是类似于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二手设备其实这一块管控一向是很不严格的——毕竟成为二手,就代表着落后。

她的记忆里,国内大概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购买了大量二手设备,不过好处也没多少,那会儿很多相关专业的期刊上,都有人撰写购买二手设备的经验和教训,不是买了有专利没有专项技术,导致机器不能用,就是不知道预检,被人以次充好,发过来就是坏的,何熙也是从这些文章中,知道这些注意事项的。

何熙觉得,突然被封锁,一方面是这事儿启动太早,80年代末,合资车和进口车已经在夏国国内大行其道,夏国的汽车产业完全销声匿迹,那会即便有人购买相关的设备,人家也不怕威胁了。

更何况,80年代末购买70年代的机床,与当时这些国家流行的技术已经差距了整整一个时代,他们也不担心买回去升级一下能赶上。

但现在不同,一是合资车才刚起步,进口车也才刚刚抬头,这会儿夏国的汽车行业如果起来的话,那对他们的威胁是巨大的。

其次是没有拉出巨大的技术鸿沟,何熙的出现,三十万台发动机订单,这说起来是扬眉吐气,其实也是打草惊蛇。

大工难道不会注意到这款突然间冒出来的发动机吗?就算他们不注意,也会有人告诉他们的。

自己不用的生产线,在夏国人手中,摇身一变,突然成为他们在美丽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对象,蚕食了他们的市场份额,谁不生气?谁不害怕?

那第一件事,就是斩断你继续成长的可能,何熙甚至都觉得,秦野这事儿,说不定跟大工就有关系——毕竟秦野是何熙在大工拆卸生产线时认识的,他找何熙的时候,还有大工的工作人员在附近。

只是,该怎么办呢?

何熙忍不住用手指头敲着桌面,发出蹬蹬蹬的声音。

孟爱华本来生气烦躁,不过瞧着何熙皱着眉头的样子,这可是她见到何熙后,第一次皱眉,想了想这事儿真的难,她就别添乱了,孟爱华叹口气,给何熙倒了杯热水,出去了。

何熙的确是觉得有点难,因为前面美丽国那边的路已经封死了,现在能交易的,就剩下独苗苗啤酒国。

但你说她后悔吗?何熙是不后悔的,如果没有三十万台发动机,她压根就没有启动资金,翘不起这么大的产业。

她也是不怕的。

樱花国敢突然这么做,就代表着他们感到了威胁。那就代表着差距没有那么大,他们是可以追上的,只是需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克服一下困难而已。

困难吗?

夏国这个国家还真没怕过困难,夏国人也从来就不怕吃苦的。

就是现在路不多,需要谨慎的走,当然,还需要开拓一下视野,想想其他的办法。

何熙直接抽了根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等着她从办公室出去的时候,都过了中午饭点了,却听见隔壁办公室还有说话的声音。

“形势这么严峻,我们这工作是不是做不下去了?”这是今年7月份刚毕业的学生,叫周海霞。

“很有这种可能,高端机床都在啤酒国,樱花国和美丽国,中端的机床在高卢鸡国,现在樱花国和美丽国明确表示不卖给我们,只剩下啤酒国这个独苗苗了,谁知道能撑多久?”这是胡悦之说的。

“可啤酒国相对来说对我们还是友善一些的,你看托卡集团就是啤酒国的,第一个和我们签订了整车引进合同,虽然说合同有瑕疵,但也是敢为天下先了。”这是范娜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